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羑里城·周文王·《周易》

  • 作者: 原野山林
  • 发表于: 2018-06-22 21:47
  • 字数:5106
  • 人气:1540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羑(读音you)”是一个很生辟的字,许多人不知道这个字怎么读,因为这个字很少使用。我只知道它的一个用途,那就是和“里”字放在一起____“羑里”。“羑里”又被称为“羑里城”,现在是一个旅游景点,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南汤阴县城北约4公里处。

羑里城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一件非常著名的事,那就是周文王被拘于此地七年,在此期间他推演了《周易》。这事儿发生在公元前约1050年,距离现在已经3000多年了。

周文王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姬姓,名昌,商代末年时的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为西伯,也被称为西伯昌。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他在位50年,主要功绩是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周易》是一部非常奇特的书,奇特处之一,它是由周王朝的奠基人周文王撰写、周王朝的摄政王周公旦补充修订的,而且其渊源还可以再往上追溯到伏羲和黄帝;奇特处之二,秦始皇焚书时,《周易》竟然是被明确定为可保留的书;奇特处之三,从春秋开始直到现在,许多思想家和名人都对《周易》进行过研究,不仅出现了象、数、理、辞各种学派,就连儒家和道家也都把它作为经典。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都与羑里城有关,不由的让人对羑里城产生了一种向往。


1、

羑里城遗址在一片高出地面大约3米的土台上,据说这个土台南北长105米,东西宽103米,面积10000多平方米。

穿过演易坊,拾阶而上,台上有周文王演易台、文王庙、古殿基址,还有《周文王羑里城》、《禹碑》、《文王易》等十多个碑刻,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文王易》碑,上面镌刻着《周易》六十四卦及其卦辞爻辞。

文王庙是现羑里城遗址之上最古老的建筑,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建的。庙院里布满了参天的古柏,庙堂座北朝南,那个引人瞩目的《文王易》碑就在这个庙院里,院里还有明清以来的帝王、文武官员以及文人学士颂扬文王的诗、赋、篇章。

遗址中其他的建筑大多都是后来修建的了,据说还都是上世纪90年代重建的。在这个土台的前面和后面,也扩建了一些项目,比方前面的广场和周文王的站立像,比方后面的八卦阵迷宫和太公封神馆,伏羲先天馆,儒学馆,道学馆。

可以感觉得到,重建时更注重了八卦、六十四卦、周易的渊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羑里城内随处可见与八卦、六十四卦相关的东西;在山门内东西两侧还分别雕刻着汉白玉龙马和神龟石雕,基座上镶刻着河图、洛书,或许是想表达《周易》与河图洛书之间也存在着关系;土台后面的八卦阵迷宫也是完全按照八卦阵图修建的。真可谓,自从周文王拘于此地演周易后,3000多年了,此地因《周易》的长盛不衰而得以一次次重生;如今,此地也还在尽量地展现着《周易》旷日持久的魅力。

在这片遗址中,最具有文化价值的是一处大约有7米厚的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存土层,也正是这个遗存将这个遗址所处的时代确定在3000年前。这个文化遗存也是遗址土台的土层,可以推测,在囚禁周文王的那个时代,这里仅仅是一个10000多平方米的城堡,离都城朝歌约50公里。


2、

《周易》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从这里流出的一条渊远流长的大河,冲积出一片广阔深厚的平原。这片沃土孕育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所有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中国的哲学、教育学、医药学、建筑学、环境科学、文学艺术等等参天大树,都把根深深地扎在这里。

数千年以来,对《周易》的解读、研究绵延不断,可是对其中卦辞爻辞的解读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差异。

举一个例子吧。

例如“复”卦,有一种解读是这样的:“复卦,实际上谈的就是改正错误之道、阐释恢复的原则。物极必反,转危为安,恢复到能够有所作为的时期。恢复的原则,必须根绝过去的错误,重新回复到善道。恢复的法则,应当在过失尚未严重之前,及时反省改善,否则积重难返。这是复卦的本质含义。”

还有另一种解读是这样的:“此卦从根本态度上,说明用卦来分析事物的作用和依据。‘七日来复’即‘逢七进入下一个层面的循环’,从数的角度上,或曰次序的规则上,反映出作者对自然事物环环相套、循环往复运动变化原理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依据一定的规律,所以才能保有其固有的性质和功能,给人明确的印象和记忆。”

再看一种解读:“简明地认识‘复’卦,知道其属‘十二消息卦’的范畴。卦中阳爻去而阴爻来的过程称‘消’”,而卦中阴爻去阳爻来的过程称 ‘息’。 ‘复’卦之‘复’,谓之‘一阳来复’, 是十一月‘冬至’之时阳气渐进, ‘一阳息阴’,由此阳气渐升而为‘复’卦。”

也许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解读。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呢?也许原因就在于《周易》的作者____周文王没有清晰地表达他的意思。如果能把周文王从3000多年前拉回到现在多好啊,我都会有一肚子的疑问想请他解答,不知道我的解读对不对?

当我用二进制的排序方法重新编排六十四卦后,从卦辞和爻辞中我仿佛读到了一段段华夏先民们创造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把它们连缀起来,就形成了一幅描绘上古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历史画卷。它讲述了处于华夏文明源头的一个古老部族,为了生存而进行了大迁徙,在迁徙之后,逐渐形成了部族社会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刑罚制度,还有华夏民族的图腾文化。它就好象是一部最古老的长篇传记,记述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场景。比如:祭祀的仪式、残酷的战争、部族的融合、古老的民俗、家庭的生活、最初的刑罚、改革的尝试、人才的选用、集体的财产、田间的劳动、自然界的现象等等。而且还对许多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作了令人信服的记述和评价。比如:上下级的沟通、顺势而为的策略、观察的方法、谦虚的态度、表达的方式、时机的把握、辩证的思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所作的探索。

在这幅历史画卷中,“复”卦说的是:

“按照部族的生活习俗,冬至这一天是新年。部族也要在这一天依照惯例关闭城邑的大门,禁止往来商旅出入。交易市场里的商家都关门休市,准备回家过年。大王本人在这一天也停止外出视察和日常工作,与家人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族人们盼望着的这一天就要到了。天地之间的阴气萎缩下沉,阳气膨胀上升,春雷也隐隐约约地在大地深处躁动着。过年向来是部族的重要节日,年前的日子总是喜庆亨通的。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谁也不愿意在这时候患病或者受伤,朋友间往来也不会在这时候闹别扭。出门办点事还来得及,但一定要提前七天赶回家来过年啊(请注意,七天前是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

出门不太远的人在掐着手指头算计日子呢。尽管有些事情没办完,就留到明年再办吧,绝对不会因为办事而耽误回家过年的。

已经办完了事情的人登上归程了。天高地远,千里万里,归心似箭的人们不会耽误回家过年的。风筝飞得再高有线拴着,游子出门再久有家牵着。

没有办成事情的怎么办呢?身在它乡异地多有不测难防之变,途中商旅艰险,羁绊重重啊!掐指算算,都快到冬至了还一事无成,愁眉苦脸地皱着眉头也要回家过年。快回家吧,虽然不顺利,但不是你的过错。

只走了一半路程的怎么办呢?算算冬至已经不远了,继续向前走一定会耽误过年的。谁也不愿意半途而废,可是回家过年是比天还大的事情,哪怕是半路返回也再所不惜。

收到催促回家书信了吗?游子在异乡做客几个月都不想家,是错把异乡当成故乡了吧?!家信中传来了爹娘妻子敦促回家的一声声呼唤,游子被惊醒了,他立刻登上了归程。

归途迷路的怎么样了?除夕夜归,他在回家的路上迷失了方向。这种情况不但凶险,而且面临着灾难和疾苦。对这种人是不能委以重任的,假如依靠这种人行军打仗,终将惨败。他不但会使国君遭遇凶险,而且会使得整个国家十年都恢复不了作战能力。”

读着上述这段文字,你一定会有一种亲切而又熟悉的感觉,因为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是这样对待春节的。

《周易》中还有许多卦都是这样记录着华夏先民们生活状态,也有许多卦阐述了他们建立起来的精神价值。


3、

让我们再回头看一看《周易》产生的那个年代、那个人物和那些事情。

那是殷商末年,西伯侯(即姬昌____后来的周文王)和九侯、鄂侯是殷纣时期德高望重的大臣。国君纣王荒淫残暴,上下怨恨,而西部的诸侯国在西伯侯姬昌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商纣王的亲信崇侯虎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恐怕不利于商王,这已经引起了纣王的疑惑。恰在此时,九侯的一个长得十分美丽的女儿,被纣王娶进宫中。九侯之女不满纣王荒淫糜烂的宫廷生活,引起了纣王愤怒,一怒之下杀死了九侯之女,九侯也被剁成肉酱。鄂侯为九侯争辩,又被烤成了肉干。纣王如此残暴成性,西伯侯听后暗暗长叹,为国担忧,怀念旧友。这件事被崇侯虎知道了,又向纣王进了谗言,于是纣王把西伯候从西岐召来,囚于羑里。被囚期间,纣王为了断绝文王与外界的联系,不仅在羑里驻有重兵,而且在通往羑里的道路上也层层设卡,在伏道上驻兵监视,在愁思冈设立防城。

周文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推演《周易》的。

有一个大胆的猜测。姬昌被囚禁在羑里城的时候,有两件事是他最为关心的,一个是如何能保住自己的生命,另一个是为他的宏图大志做准备。在那种危难的时刻,根本就没有“演周易”的必要性,也很难有“演周易”的闲情逸志。因此,“演周易”是一种“表演”,是一个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保全性命,同时能为将来称王做准备。

怎么样能更好地保全性命呢?殷人极为崇尚占卜,他们占卜的方法也是极其简单的。如果有一种方法,能更复杂、更神秘,占卜的结果又更深奥,不是就更能吸引殷人吗?当殷人需要他的这种占卜术时,他的生命不也就有了一重保障吗?姬昌能想到这些吗?能!他是一个既有大智慧又有小聪明的人,在那个时代,他是伟人。

华夏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记事”的民族,到达殷商时代,已经有了《三坟》、也有了《连山》、《归藏》、《乾坤》,这些都是用来“记事”的典籍,其中应该记载着华夏部族在历史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件。姬昌作为周的统治者,应该读过《三坟》和《连山》、《归藏》、《乾坤》,也思考过其中记载的历代大事。要想实现他的宏图大志,还需要进一步研读这些著作,或者是充分思考、分析这些著作。当生命安危暂时不用考虑、且要消磨大量时间的情况下,研读这些著作、分析整理出自己的理论和纲领,不正是转害为利了吗?

还有,传说是伏羲氏所画的阴阳八卦图是什么意思呢?一直以来都没有悟出来,它的神秘、它对世人的吸引力是那么巨大,也正好利用这个时间来琢磨琢磨。

请注意,到那时候为止,伏羲氏阴阳八卦图是独立存在的,《三坟》乃至《三易》也都是独立存在的,只是在《周易》这里,每一卦才有了卦画,阴阳八卦图才和六十四卦结合成一体了。

于是,拥有大智慧和小聪明的姬昌将三个东西整合在了一起,用神秘的卦画和五十五根蓍草充分地表达了这种占卜方法的神秘、深奥,将他对历史的思考溶入到卦象之中。通过“演周易”这种手段,实现了他保全性命又为称王做准备的目的。

以这样的观点重新看《周易》,《周易》说的是周文王研读华夏民族生存发展的过程,从中领悟到的治理国家的智慧,是希望他的后人继续掌握的智慧。

据说《周易》是由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补充修订完善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还应该注意的是,周公旦是摄政王,又是一个政治家,他也不会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完善一个占卜方法上面。他应该很了解周文王“演周易”的目的,他要做的是进一步完善对历史的思考。因此,他在周文王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吸纳历史中相似的事例,以史为鉴。他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那就是怎样使周王朝长治久安,所以《周易》的本质是帝王之术。

当然,由此而产生的《周易》也给我们留下了华夏文明起源的线索。

还有一个线索证明了周文王演《周易》是为日后治理国家做准备的,那就是他回到西歧后,连续做了几件大事。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争取与国,成功地调解了虞、芮两国争田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为灭商建立了巩固的后方。接着向东发展,过黄河进攻耆、邗等国。沿渭水东进,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扫除了周在东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并且据有关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政治中心迁于丰(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周人对商朝已经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势。做这一切事情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一定是在羑里城里完成的。


三千年悠悠岁月已成为历史,当年的羑里城也只留下来了筑城的土层,即便是曾经的王都____朝歌,也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只有同时代的《周易》留传了下来,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放射出新的光辉,展示着多姿多彩的成果。是啊,物质的东西很容易被摧毁,因为有战争、有自然灾害,也有其他的人为因素;而思想是可以长存的,尤其是当它成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它必定会被世代继承。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