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印象东西塔

  • 作者: 风轻语
  • 发表于: 2013-06-23 13:58
  • 字数:1800
  • 人气:2253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之前关于东西塔的印象都是来自于课本和媒体的介绍,却没能亲眼一睹“芳容”。2013年元旦,趁着假期的空闲,特意去了一趟东西塔,亲身去感受这对姐妹塔的千年风范。
  东西塔位于泉州市西街的开元寺内,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7.8平方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寺庙之一。人们常说:“不游开元寺不算到泉州。”如果说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馆”,那么开元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说泉州素称“泉南佛国”,那么开元寺便是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刹,而开元寺内的东西塔则是泉州古城的标志。 
  泉州人常说:“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泉州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现代杰出诗人、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1962年游泉州之时写了一首《咏泉州》的诗,该诗镌碑立于开元寺: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收复台澎今又届,乘风破浪待群英。
  东西塔历经740多年风雨雷电甚至8级大地震的摧撼,至今依然巍然,堪称石塔之冠。站在塔下仰视,东西塔高入云天,满天彩霞从他塔顶飘过,东西塔历经千年,见证着千年的风云变幻,今日仍然能够感受到其散发出的“雄者之气”。民谚“站起来是东西塔,倒下去是洛阳桥”家喻户晓,东西塔就是用“站起来”的姿势与心态给古城的百姓树立一种辉煌的典范。
  因为文物保护的缘由,如今游客已不能亲登东西塔,只能在塔外观览。走进开元寺大门,远远望去,东西塔的塔身外表看起来就像是木头做成的,可以看出木头的纹理,但走近看后才发现其实整座塔身都是用石头搭建而成。用石头将塔身仿制成木头的结构,缘由是因为:东西塔最初皆为木塔,后来毁于火灾,又用砖修建而成,最后又改建成现在的五层石塔。东西塔用花岗岩石表现仿木斗拱结构,是其最具权威性的成就。
  眼前的东塔名为“镇国塔”,建于南宋,塔高48.24米,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石塔,被誉为“石塔之王”。而西塔则名为“仁寿塔”,高44.06米,因为两座塔相距仅200米左右,成双成对,因此俗称“东西塔”。听说,当年建塔的工匠们把东西塔每一层的八个面壁上,都嵌刻了如同真人一般大小的佛教人物浮雕。东塔的人物浮雕从他们的表情、发型、服饰、兵器、手势及细微处的绦带都有数十种花样,千奇百怪,千变万化,堪称杰作。
  可以看得到东西塔的须弥座上立有有16尊侏儒,每尊大概有30厘米高,采用的是深浮雕技法。(中国古建筑常在两根横梁间竖一短柱作为支撑,因其又矮又粗,所以称作“侏儒柱”。)这些侏儒看起来都是矮矮胖胖的,个个都裸露着胸膛,他们用身当柱,作出耸肩拱背,托巨塔的姿势。在这些“侏儒柱”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下层平民的艰苦,也可以感受得到其身上独有的艺术的魁力与思想蕴意。 
  东西塔属于五层八角楼阁式建筑,塔身平面八角,五层五檐,呈弯弧状向外延展,挑起的檐,就像是刚刚盛开的刺桐花瓣,充满明媚与朝气!每层楼阁都有四门,四龛。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环绕四周,如同守护神一样忠于职守。
  站在塔下能够看得到石塔每层都有人物浮雕像,这些人物大都是中外历史上对佛教颇有建树的名家。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西塔的两尊人物浮雕,一是长胡须的莲花观音,二是手持大刀保护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的孙行者。他们就像是这两座石塔强大的守护神,守护着古城百姓的崇高信仰,威武的站立闪耀着古城子民的不竭精神。他们站在时光的彼岸,讲述着岁月的流转,时光的变迁;诉说着生命勃发的光辉,真与美的永恒驻扎。
  塔上的这些雕刻,就如同是一座巨大的雕刻艺术博物馆。雕刻的是一座城市人民的理想与信条,雕刻的是塔的心灵所要诉说的情感。而塔顶的“七宝铜”金色葫芦塔尖,直指苍穹,八方牵扯的铁链,宛如闽南秀女纤纤细手编织的丝绸的穗带,在空中轻软流丽。  
  而东西塔每层的众多幽暗塔门就像是塔的望眼,深邃而明亮,闪烁着塔的智慧、坚忍与柔情,还有历经风霜的寂寞与苦楚。古城一花一木,都通过这些眼睛映入塔的眼帘,揣入塔的心中。东西双塔一直在捕捉古城的瞬息万变,一直在辨析着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每一个人的脚步与呼吸。在凝聚的目光下,东西塔更是壮美、纯洁与潇洒的象征,他的挺立与坚守让我的内心热浪翻腾!
  东西塔的灵魂耸立在故乡的土地,永远谦逊而又永远沉默,就像是一位历经风雨的老者,历经千年,依然巍峨地屹立在这座古老的城市,守望着一年年的刺桐花开,见证着一年年的沧桑巨变。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