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谈鲁迅——济南七亩园文学沙龙活动议题

  • 作者: 王霁良
  • 发表于: 2025-05-02 11:00
  • 字数:3985
  • 人气:9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2010年4月,济南七亩园文学沙龙第19次活动主题是“今日看鲁迅与文化还原”,参与人员有魏东建、王松、张志云、张清津、曹振华、陈总功、王霁良等,后补入学委主持朱多锦、潍坊作家王耀东、山东交通学院诗人、散文家张永的发言。

张志云(小说作家):
  朱多锦先生曾发表过《“鲁迅反思意识”批判》,我在这里不像他只“反思意识”,我想从鲁迅先生作品本身谈一谈。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我是非常敬佩的,我对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都很崇拜,他们可能太远了,所以我比较崇拜鲁迅。我们不应该政治的定性鲁迅,当时鲁迅的文化主张和思想主张,本质上是先进的,但鲁迅的“反思意识”也是偏颇的,性质都是“人论”和“文化论”,跑来跑去,都没有打出儒家——如来佛的掌心,没有看到首先需要解决社会存在的经济关系,光想着从改造人本身去展开,是唯心的,意识先于物质,鲁迅所批判的“国民劣根性”,今天当然可以质疑甚至去否定,鲁迅对知识分子的表现的诠释也应当质疑而重估,不能说“左联”以外就没好人了。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当中,哲学不发达,没有出现过一位完整的哲学家,中国人在精神上没有站起来。当然鲁迅先生骨头是硬的,但现代人都知道说真话没好果子吃,鲁迅如果活到解放以后,如果做不到像他弟弟周作人那样沉默不发一语,那可能就得上监狱说去。 

魏东建(诗人):
  咱们济南七亩园文学沙龙,成立的目的还是在精神与生活的各方面上“成就自己,成全他人”。针对鲁迅先生我想简单谈三个方面的问题:“文化鲁迅”、“红色鲁迅”和“还原鲁迅”,这三个鲁迅都面临着还原问题。我认为“文化鲁迅”是最重要的,对于今日中国与今后中国的文化走向意义非凡。但是我认为“文化鲁迅”的文化思想还是半成品。我认为鲁迅是个文人不是个学人,在当时的中国鲁迅作为学人与作家,是独特的,但不是一流的。 “红色鲁迅”,是鲁迅遭遇党派以后,被神化,这是一个扭曲鲁迅的过程,是神化了的鲁迅。“人的鲁迅”,鲁迅作为一个浙江绍兴人,身高1.58,有两个老婆,在教育部做过官,鲁迅作为一个学人,一个作家,作为民国时的大师,他在当时并不是一流的。他的人生之路上,怎么到的教育部以及与蒋介石、蔡元培的关系等等,都需要厘清。 
 
曹振华(山东社科院《东岳论丛》主编):
  我想说的是,我们现在对鲁迅的态度是我们自己的态度吗?我想不是,还都是大家的态度,我们想像的鲁迅并不正确。“红色鲁迅”是共产党制造的,但我不同意魏东建说的鲁迅不是一流的学人,他应该是一流的。
  是不是鲁迅真的有“反思意识”,我看也不一定有。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概念差异。毛泽东说鲁迅是“革命家”,是按毛自己的标准来定的。鲁迅革命的原因是想改变国民精神。《新青年》那帮人,像钱言同、陈独秀、胡适,鲁迅都看不起,他在日本是光复会成员,是国民党元老,他最初是个当官的,在教育部做官,但他是一直支持弱者的。 
 
王霁良(诗人):
  我想那时的鲁迅还是有反思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认为人有阶级性,用的就是鲁迅的思想,鲁迅认为文学有阶级性,甚至爱情也有阶级性。他是“左联”的旗手和盟主,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看客与奴性的抨击是深入骨髓的,一个人有那么多的爱才有那么多的恨。他说国人尊皇帝,却总想糊弄他;尊后妃,又光想吊她们的膀子。鲁迅是敢于斗争的,这一点让我想起福楼拜,但福楼拜本人是个对世界的绝望者,深知人的劣败,总是在无情揭露。他的小说人物都是一些不三不四、无可奈何的角色,鲁迅小说里这类人物也不少,福楼拜临到去世还说,我还有好几桶粪便要倒到人类头上。 
 
王松(诗人):
  鲁迅和福楼拜不大一样,鲁迅对于弱者给予了无限的同情。文学的问题,美国海明威时有“迷惘的一代”,他自己就是其中一分子,和鲁迅很相似;二战以后又出现了“垮掉的一代”,包括我写的都是“垮掉的一代”,不过我还在寻找。我觉得鲁迅的散文写得很好,像《藤野先生》,很有味道。 

张清津(山东社科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得更好,说到鲁迅的反思意识,包括那时中国人的反思意识,受西方的影响都很深。西方人的反思在中国是不常见的,洋务运动之后,什么都成了西方的好,“五四运动”则把传统的“五粮液”都当成了“二锅头”。 
 
陈总功(诗人):
  张志云、朱多锦老师谈过“阿Q有爹吗”这个问题,我对他们对鲁迅“国民劣根性”的质疑,有些异议。鲁迅作品里面的人物形象首先是文学形象,限于时间问题,我以后书面谈谈吧。 
 
曹振华:
  鲁迅在现代中国影响巨大,他去世都七十多年了,一个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七十多年的人,至今人们还在谈论他,无论我们赞成还是反对他,都不得不承认,这本身就说明这个人是个难以绕开的巨大存在。看到今天“鲁迅与文化还原”这个题目,我想起80年代有个口号,是“回到鲁迅”。现在谈起鲁迅,有时争论得热火朝天,观点对立,但有一个问题是明摆着的,就是人们对鲁迅缺乏起码的了解。即使那些强烈反对或赞成鲁迅的人,也难说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鲁迅。许多人赞成或反对的,其实是被政治意识形态化妆了的那个鲁迅,或者说被神化了的鲁迅。那么,今天我们谈鲁迅,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鲁迅的还原。
  今天鲁迅的被贬损,其实跟过去的被神化一样,都是利用鲁迅达到另外的目的,都是对鲁迅的不负责任,甚至是糟践。而贬损更多的是来自对神化鲁迅的反感,是简单的、情绪化的唱反调,偏爱找鲁迅的毛病,关于鲁迅的坏话就特别愿意相信。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态度不可取,这样会阻碍对鲁迅的真正理解。关于鲁迅的“反思意识”,我看也大可商榷。我感觉朱多锦老师所谓鲁迅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意识”的提法,可能是受到林毓生的观点影响。大概在80年代吧,林毓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影响不小,书中的主要观点,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反思是全盘反传统,是向人们头脑中寻找改革中国社会的方法,并且他认为这种思维方式还恶性发展,终于到了“文革”。这说法我看论据不充分,论证不够严密。
  还有鲁迅是不是思想家的问题,有人说他不是,因为他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实,如果按这样的标准定义思想家,不只鲁迅不是思想家,中国自古至今就没有思想家。西方的思想是有体系的,是一代对另一代的突破,我们没有。 
 
张清津:
  谈鲁迅要将鲁迅本人和他的作品分开来谈。其实对任何作家都是如此。鲁迅的作品是一流的,他的杂文不用说,小说和散文有些别人也无法企及,不可复制。翻遍中国文学史,没有任何人的作品与鲁迅的上述作品的风格是一致的。说到鲁迅的反思意识,是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相比较之下的反思。其实中国人的反思意识是西方文化传入后才有的,之前的几千年,几乎没有什么反思。 
 
朱多锦(诗人): 
  首先说明的是,我写过一些关于鲁迅的文章,最重要的一篇题为《鲁迅“反思意识”批判》。应当说,在写那些文章的时候,我是切切实实对鲁迅了解了一番的,虽不敢说已有多深的研究。我所提出的鲁迅的“反思意识”问题,第一,鲁迅当然有他的“反思意识”,只是当时没有“反思意识”这种具体的提法就是了;实际上,鲁迅对历史的反顾、思考就是他的“反思意识”。第二,对鲁迅“反思意识”的批判,实际上就是对“鲁迅思想”或“鲁迅意识”的批判——只是当时为了避嫌,才将“鲁迅思想”或“鲁迅意识”策略地称之为鲁迅的“反思意识”。在鲁迅看来,中国的一切社会问题,都源于“民族的劣根性”,这是关于“人的问题”,事实上是“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鲁迅从“人论”“文化论”出发是找不到到社会问题的根源的。社会上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根源,到它的“物质存在”、“社会存在”那里去才能找到。“社会问题”如果只从意识,从文化到文化,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其实,“人论”“文化论”的这种思想意识,几乎是“五四”以来一些文化先驱者的共同所持有的。我这样认识鲁迅和“五四”以来的一些文化先驱者,不是受林毓生的观点影响,这是我自己很早以来就产生的一种想法。不过我认为林毓生的观点是对的。林毓生认为鲁迅是一位全盘否定传统的人物。鲁迅其实就是想“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应该说,今天我们对鲁迅“反思意识”的批判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直到现在,我们也是用这种“人论”“文化论”的思想意识来思考历史和对现实的改造——也正因为我们用“人论”“文化论”来思考历史,至今不能对“文革”特别是它的根源有根本的认识。 
 
张永(诗人):
  鲁迅对名人或讨厌的人的苛责,是真是存在的。历史烟云苍茫无涯,究竟什么是“真实”,在无确凿证据之前只能是推理和猜测。一个人在一国呆久了,即深染其文化特性与民族特性,不独鲁迅如此。鲁迅骂名角,可能只是一种策略,为的是自己上位。无论如何,鲁迅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一个象征,而非其本人,这样一个符号或者还是保留的好。鲁迅的反抗和批判意识,对于净化社会气是必须的。史学界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叫做孤证不立,有些看法也可能是我们意会的,并不是真正的鲁迅,鲁迅就是在他那个年代,也特别适合愤青、热血青年的胃口。 
 
王耀东(潍坊诗人,系邮件反馈)
  七亩园沙龙经常搞一点这样的活动,对活跃思想很重,活动活动,必须先活才有动,有动才有活,文化文学都是如此。希望经常看到这样有意义、有文化品味的活动。不过论谈中有一位张志云先生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不发达,没有出现完整的哲学家,不知是从那个角度讲的?中国的道学属不属于哲学范畴?老子,庄子,孔子,属不属于哲学家?我很无知,西方现代提出的“东体文化为主,西式体文化为辅”根据从那里来的?这个“东体文化”又指什么?近年来,我们对自已的文化研究太少了。“中国人在精神没有站起来”指现在还是指过去?是谦虚吗?此话也可能欠妥吧!鲁迅说“不读老子,不懂中国文化?”对不对?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否错了?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是否也错了?如果说,中国在精神上没站起来过,咱是山东人,翻翻齐国历史,几千年的历史上,齐人没站起来吗?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