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慈云古刹,承载千年沧桑变化

  • 作者: 原野山林
  • 发表于: 2018-08-01 11:08
  • 字数:3471
  • 人气:1735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1.
  那一年,历史的时钟指在了公元63年的东汉明帝永平三年。
  中郎将蔡愔带领着一个使团,从洛阳出发前往西方天竺国寻访佛道。他们穿越茫茫戈壁辽阔沙漠,终于到达大月氏。也许是至诚所感,在那里果然遇见两位高僧——迦摄摩腾和竺法兰。
  迦摄摩腾是中天竺人,擅长礼仪,通达大小乘经典。曾经有一次在一个天竺附庸小国讲《金光明经》时,碰到外国军队侵犯国境,迦摄摩腾不畏身死前往边境,以佛法劝化双方,使两国避免了战争。他也因此名声鹊起。迦摄摩腾本来就以游化四方传扬佛法为己任,当蔡愔力邀他前往东汉时,他欣然应允。
  竺法兰是闻名天竺的学者,能诵经论数万章。他与迦摄摩腾十分相契,又一起受到中国使臣的邀请,当然就愿意一同前来东土传播佛法。
  就这样,天竺高僧迦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着佛像和梵文经卷,跟着蔡愔到了东汉的都城洛阳。
  从此,佛教正式进入到了中华大地。
  汉明帝为迦摄摩腾和竺法兰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把他们安排在接待国外贵宾的鸿胪寺居住,礼请他们将天竺文字的佛经翻译成汉文。一年之间,天竺高僧就翻译出了中国佛教第一部重要经典《四十二章经》。
  之后,迦摄摩腾和竺法兰向汉明帝提出了请求,希望按照佛教教义,到幽静的深山中选址创立寺院来弘传佛法,汉明帝答应了他们。
  于是,二位高僧就离开洛阳一路向东走去。这一天,走到了一个叫做天门沟的地方。突然,竺法兰发现一座山峰就像一尊端坐的大佛,他急忙告诉了迦摄摩腾。
  迦摄摩腾睁开慧眼一看,果然是佛坐在那里,再看看大佛周边的山崖,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佛像。
  两人急忙向佛参拜。
  只听着大佛说道:“天圆地方,可做道场”。
  根据大佛的指点,他们转过一道山弯,看见在群山环绕中,河谷突起一片平整的台地,山形环绕得像满月一样,如果坐北朝南盖一座方形寺院,正应了“天圆地方”的箴语。这里正是创建寺院、弘扬佛法的理想之地。
  迦摄摩腾和竺法兰选定的寺址得到了汉明帝的“敕建”。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这座寺院开始修建了,寺院以“慈云”为名。
  这就是中国最早建成的寺院!是“释源祖庭”!是“华夏作寺之始”!
  四年之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精舍”。大约在西晋时,这座精舍才定名为“白马寺”。
  慈云寺建成之后,迦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在寺里一边翻译经卷,一边讲经说法传播佛理,还常常在寺北边的双秀峰打坐讨论。这座双秀峰就被后人称之为“二老谈经峰”。
  慈云寺,这座中国最早建成的寺院,香火绵延至今已将近2000年。这其间,它历经沧桑,或兴或废,经受了风风雨雨的变迁,也承载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它是一座令人遐思万千的古寺。

2.
  慈云寺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南15公里的大峪沟镇民权村,它南凭中岳嵩山之高秀,北瞻涛涛黄河之壮阔。据说,若登上青龙山俯视山下,这里的地形犹如一条巨龙盘卧,慈云寺就座落在龙脊之上。
  龙既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华夏先民心中的神物、灵物。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而每一次的升腾隐潜都一定是波澜壮阔、气势磅礴。
  在将近2000年的历史中,慈云寺的兴衰几乎都跟随着朝代的更迭,在盛世和乱世的变化中起伏不定,如同随着巨龙升腾隐潜一般。
  看看慈云寺的历史吧:
  东汉末年,洛阳成为战乱中心,慈云寺在战乱中也被毁殆尽;
  曹丕在洛阳称帝后,佛教渐兴,慈云寺香火再盛;
  西晋的“八王之乱”祸及洛阳,慈云寺又一次被毁殆尽;
  北魏早期,孝文帝极为崇佛,在洛阳龙门、巩县大力依山凿窟、造像、修复寺院,慈云寺也日趋兴隆;
  北魏末年的“永熙之乱”,洛阳毁灭几尽,慈云寺又一次被祸及;
  隋文帝时期,因为他对佛教非同一般的感情,又兴起了一股崇佛的潮流,官宦子弟陈祎到巩县净土寺(今石窟寺)出家,他就是后来去天竺国取经的三藏法师唐玄奘;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自印度取经回来,奉旨重修了慈云寺,并且主持慈云寺两年,亲自“开演大法,广度迷津”,慈云寺又兴盛一时;
  唐武宗“会昌灭佛”,慈云寺的香火又渐次冷落下来;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很崇佛,在选定青龙山建皇陵的同时,也敕令对慈云寺重新修装,使之成为受国家保护的重要寺院;
  金兵入侵,对宋陵大肆盗掘的同时,慈云寺也受到了破坏;
  在元代不到百年的时间内,慈云寺奉世祖忽必烈和顺帝之命两次敕修;
  此后又由于战乱和灾荒,慈云寺又曾一度荒废;
  明朝是慈云寺的鼎盛时期,自正统九年至崇祯十年的192年中,慈云寺经过了大小十多次的创建、增建、重修。其间,南宗顺住持禅寺时使临济宗在此地获得了长足发展,慈云寺也因此成为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此后的不断补修,又使这座寺院成为海内名刹,在那时,“远公之庐山,达摩之少林,未逾此也”;
  明崇祯六年,李自成及当地起义军万余人“潜避”慈云寺及其属区内,对寺院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以至于“树木僧房烧毁一空,人马作秽粪有尺余,其残破景象大不堪观矣”;
  清代顺治至乾隆时,慈云寺又进行过十多次的修补;
  光绪丙午(公元1906年),朝廷变法。慈云寺寺产十之七八归于学堂,僧人也被迫还俗;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提倡破除迷信,寺中许多佛像被捣毁;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冯玉祥下令拆庙建学,寺院殿堂的砖瓦木料被运至北官庄建校,而且院中的一棵巨株白果树也被砍伐,建了一座教学楼,慈云寺几乎被夷为平地。
  在慈云寺的历史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华大地上的风云际会,看到了与之相伴的这座古刹的沧桑巨变!
  若要说最能代表慈云寺昌盛景况的,是大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的“千佛圣会”。据记载,慈云寺在精心筹办之后,云集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僧众,兴办了斋供千佛圣会,圣会时间长达三年。在圣会开展的三年中,每日都是千佛同念经文,音传天际,声震数里,寺边村落如临其境。可想当时会场的盛况,一定是气势恢弘,荡气回肠。这次圣会,声势之大,历时之久,涉及之广,意义之深,真正是前无古人无后来者。
  还是这座慈云寺,1934年被彻底毁之后满目疮痍,留存下来的只有数间僧房、一座白衣阁,和一座残破的钟楼躯壳。
  值得庆幸的是,寺院遗址中还幸存了珍贵的碑刻四十余通,高僧塔铭五十余方;幸存了唐贞观年中玄奘从西域带回的《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
  幸存了之后此寺高僧镌刻的《青龙山慈云寺五十三峰胜境之图》两个石碑。
  尤其是《青龙山慈云禅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碑,上刻着慈云寺四周群峰竞秀,万壑争流,迦摄摩腾、竺法兰遥立青龙峰巅,飘飘欲仙的情景;并且还以画图形式标出了“二老谈经”、“大天门除妖蛛”的具体位置,标出了一座金光闪闪的“祖林塔”。
  这些珍贵的碑文资料,为当今的世人勾画出了迦摄摩腾和竺法兰后半生在慈云寺的活动与归宿,也勾画出了鼎盛时期慈云寺的景况。

3.
  这一年,历史的时钟指在了公元1997年。
  巩义市文管所的专家来到了慈云寺废墟进行文物普查,清理出了多通古碑,在整理试读之后,深深地感到慈云寺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
  从此,慈云寺迎来了又一个重修和发展的机遇。
  自1999年12月开始,规划、设计,一个以古迹修复为原则的浩大工程开始了。
  至2001年3月,寺院的钟鼓楼、山门、华严阁、禅房等建筑相继竣工。
  华严阁大佛及二十四诸天重现金身,楼殿峻耸,宝像庄严。
  2001年四月初八佛祖诞辰日,慈云寺隆重举行了“释源祖庭慈云寺千年古道场重光大典”,来自全国各地上千名高僧大德和十多万信士民众共襄盛举。
  自2002年至2010年,寺院的重修工程一直在进行着,修成了方丈室和藏经阁之后,天王殿、大雄宝殿、碑廊、禅堂、白衣阁也相继落成。
  随后,规模恢弘的祖林也设计、动工、修建、告竣。
  历时十四年,一个完整的寺院又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慈云寺又响起了晨钟暮鼓,各种佛事业已有条不紊地恢复了,“僧众修证有序,道场清静庄严”。
  在今天的慈云寺中,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东西。
  我看到了对创建寺院的迦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最真诚的纪念,不仅修建了祖林,而且在大雄宝殿中供奉了“一佛四弟子”,将迦摄摩腾和竺法兰作为将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祖师供奉在大殿之中,与摩诃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一起站立在释迦牟尼的两侧。
  我看到了针对一些重要的图碑修建的碑楼和连廊,从而形成了对遗存文物很好的保护。
  我也看到了寺院建筑上的创新设计,
  比如用七层浮屠代替山门的边柱:
  又比如边廊柱头和枋上的斗拱:
  我还看到了各种文化在这里的交汇融合,
  西亚风格的门楣:
  龙纹、凤纹的屋脊:
  还有华严阁边跨门楣上的藏传佛教六字箴言,和塔林的喇嘛塔样式。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世人,慈云寺正在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开启着又一个繁荣的时代。
  这一次,它赶上的是中华盛世!盛世中华!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