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教易为善,善而人正,国之所以治

  • 作者: 原野山林
  • 发表于: 2018-06-13 16:42
  • 字数:4438
  • 人气:2161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应天书院坐落在商丘市睢阳区南湖畔,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在四大书院中,应天书院起源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长久,培养人才众多。尤其是,应天书院伴随了北宋168年的政治生涯,对于北宋巩固政权、培养人才和普及教育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

使应天书院名扬天下的一位关键人物,是范仲淹。

在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他主张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且首先注意德;他提出了“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且最后的目的是要落实到“行”上。就这样,范仲淹以“九河我吞,百谷我尊”、 “浮云我决,良玉我切”的博大胸怀,为北宋培养了大批人才。

应天书院中,范仲淹留下了众多遗文,《上执政书》、《南京书院题名记》、《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唐异诗序》……

 

1.

有人将《上执政书》总结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我觉得教义深刻,切中要害,故复录于下:

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择郡守以救民之弊也;

厚民力者,在乎复游散、去冗僭,以阜时之财也;

重名器者,在乎慎选举、敦教育,使代不乏材也;

备戎狄者,在乎育将才、实边郡,使夷不乱华也;

杜奸雄者,在乎朝廷无过,生灵无怨,以绝乱世之阶也;

明国听者,在乎保直臣、斥佞人,以致君于有道也。

以上六类总结,可谓治国理政之要意。扶国之道,在于消除国弊,减少失误,惠及国民,教化大众,固邦培基,勤政不怠,居安思危,储备国家栋梁之材。这是范仲淹一再强调论证的教育之基。

如果教育不能为国家储备人才、输送人才、推介人才与建功立业之时,那么无论哪朝哪代,也不管你是什么书院,更不论你是不是国子监,或者当今的清华、北大高等学府,这个平台就完全失去了它们存在的实际意义。

虽然我们现在的教育已经没有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门第屏障,可是在现实的从政从业问题上,由于官风腐败,任人唯亲,裙带攀附,溜须拍马,阳奉阴违,奸佞得势,已经使得日风每况愈下,让目前社会再次形成了“官吏盛行用屁股决定脑袋思考问题的极坏风气”。于是教育失责,人浮于事,唯亲视用,挤压才干。久而久之,形成了读书无用的严重后果。我们看看如今满大街跑的靠营销赚钱养活自己的大学生们,就可以知道现在的所谓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沦落到何种不堪之地步。

范仲淹教书育人,使其胸怀大志,放眼古今,一旦从政,则以惠及天下黎民百姓为第一要务。而不是像现在的一些人一样,有了文凭就利欲熏心,不是投机,就是钻营;跑官买官,买官卖官;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这样的人一旦大权在握,就会祸害一方,坑害百姓,因为他们的眼里只剩下名利二字。试想用这种名利思想教育出来的学生,他们将来怎么能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又如何能治国理政,又如何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

如果我们秉承的教育固本不行、厚民不行、育才不行、卫国不行、治乱不行、明国不行。那么如今举国上下,投入巨资所开办的一所所高等学府,还有让它们继续蒙事,敛财,培养一批批无用之人的存在必要吗?

因此,我觉得的范仲淹的《上执政书》非常值得现在的大小官吏、教育工作者以及被教育的莘莘学子们,认认真真,反反复复,深思细想,辩证参悟,最终通过觉悟,彻底弄清楚我们究竟是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学习后将来要去做些什么?以及怎么做才算正确?怎么行动才是正途?怎么修行才能成为做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而不是让自己变成一个混沌不堪,死记硬背,高分低能,无用之徒。不然就辜负了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开悟精髓。

至于“应天书院”到底培养出了多少个成名大官,我觉得那已经是历史的一页,已是翻过去的历史一页,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如数家珍牢记他们的名字。而我们应该学习与借鉴的恰恰是应天书院范仲淹所倡导的教书育人的立志思想,而它的精髓就在《上执政书》的内容里。我想人只有牢固的树立了正确的“三观”才算是孺子可教,否则“三观”不立,又用什么去承载未来那治国理政的大任呢?治国在于教化,在于优良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的有序传承。教育者就应该拥有像范仲淹那种出类拔萃、高瞻远瞩的眼光与气吞山河的气概!因为胸无大志者,他靠什么去承载未来之天下?!

 

2.

我很欣赏范仲淹在商丘《南京书院题名记》中所阐述的一段话:

“风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园,归于鲁堂。章甫如星,缝掖如云。讲义乎经,咏思乎文,经以明道,若太阳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时之妙,万物焉;诚意日至,义以日精,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峰,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然则文学之路,天成不一:或醇醇而占、或郁郁於时、或峻於层云、或深於重渊。至于通易之神明,得诗之风化,洞春秋褒贬之法,达礼乐制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书,博涉九流百家之说者,盖玄有人焉…”

以上总结,立意高远,博大精深,每每读来让后来者振聋发聩,冷汗津津。深觉如今有些师者,其目光之短浅,水平之肤浅,做人之短视,视野之渺小。

常言说:为人师表者,才高八斗方能授业。可是现在有些教育者,唯利是图到不择手段,为师不尊,一心敛财。甚至授业不专,补课挣钱当先。此类种种,都是忘记了教书育人之根本,其结果是本末倒置,黑白颠倒,害人害己,最终得到毁誉终生的下场。

中国的应试教育绝不是一无是处。而是现在的师资队伍的水平有待提高。当然教学大纲本应与时俱进,可是这件事社会之上议论多年依旧成效甚微,我们至今不知何故。我相信范仲淹所说“文学之路,天成不一”我还知道“因人施教,尊其所长”的道理。这就牵扯到教育方法的具体实施问题。其实文理科分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之事,比如清华北大,那就是专业人才的经纬分明的高等教育体系。可是在初级教育中,我们的园丁们,是不是都有了很好的因人施教的本领,或者是博大精深的教学资本呢?因此高师出高徒可能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正因为这个稀缺机会,人们才削尖脑袋去投靠名校,并且趋之若鹜。恰恰在此时,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忽略了“天成不一”的原则,最终出现了南辕北辙之结果。

教学是一对矛盾,他们只有在达到统一的情况下,才可以把教学的效果提升到最高水平。不然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朽木不可雕”之说。因此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十分重要。因为师者的基本职责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书本上的知识都是死的,只要认识字的人都可以看懂。但是我们如何可以把这些看似死的元素有机地将它们分解组合起来,这就是学生们需要学习的重中之重。因此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学习的自觉性,就是复习,就是对所学知识的不断反刍。只有反复琢磨,反复思考,深刻理解,融会贯通。那么死的知识才能转化人你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点播、提示、传授、提升、概括、引导则是我们学习的关键之处。

教育兴国,这是一个很好的提法。因为实践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在此过程中所肩负的具体任务。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恪尽职守,尽职尽责,我想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够蒸蒸日上。如果是相互推诿,一直扯皮。师者不师,学者不学,家长不像家长,而是凑在一切变成了中国足球队。这样的局面又怎么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人才和国家之栋梁呢?写到此我想到人生三个为什么的问题即;我从那里来?最终要那里去?现在我是什么?前两个是生与死的问题,今天看来已经不再是问题,而只有我是什么?则是自己要真真切切,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去认识、反省、定位解决的大问题。因为环境在变,时代在变,文化发展的节奏在变,而你要始终处在各种变化的风口浪尖上,那么要做到与时俱进,认清自我确实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对吗?因此我们任何人都应该做好活到老学到老思想准备,只有这样你才可能不被淘汰,否则落后就要挨打,厄运随机而至,那时你还能去怨谁呢?

 

3.

有人说商丘历史久远,成就辉煌,“归德城”名扬天下,“应天书院”遗风犹在,为什么至今却发展不起来呢?我想这才是今人应该反思与着手研究之处。

商丘观景,景点集中且自然条件甚好。那么为什么总是遭到冷落而不能名扬四海去大大的火一把呢?

应天书院,既然有那么悠久璀璨的发展历史,为什么就找不到范仲淹为人师表,培育国家栋梁之才的历史痕迹。比如他们使用的教材是什么?他们传授的方式是什么?他们是采用了什么样教学方法与教学大纲,让自己的学生为什么会像鬼谷子的徒弟一样,出师就有成就、就可以建功立业的呢?书院没有藏书岂不怪哉!书院仅有几块展板又何来对游人的吸引力呢?书院的设施布局,不能给现在的各类学生指明自己学习奋斗的方向,那么它自身的延续性与发展性又从何谈起呢?要知道榜样不能是一句空壳,不能只是几张照片,不能是几间空洞的大房子,它们都需要有直接地气的与当今教育直接挂钩的内容加以填充。只有这样书院才有了活的灵魂,不然它只能是死水一潭,且等着腐烂,变色,变质,毁掉,灭亡。

写到此这使我想起寺院的成长模式。有殿堂、佛像、经书、戒律、经堂、讲经、转经、劳作、参拜、僧众、佛事、香火等等。这些软硬件设置,聚在一起,环环相扣,循环无端,结果就造就了佛教在中国的昌盛繁荣。究其原因,那就是他们有自己完整的一整套体系与内容。于是就让一个个寺院香火缭绕,远近闻名,灵气汇聚,人潮如流。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人们共同祈愿的文化,人们精神愿望的上的一次次巨大满足。

而我们的书院呢?我们的应天书院呢?今天的重修也应该完善它的成长模式!

更何况,强国不能轻教育!自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是这么倡导。因为大家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小至一人,大至一家、一县、一市、一省、一国,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是多么的巨大。可是教育的内容怎么定?教育的路线怎么搞,教育的方针如何怎么选,教育的对象怎么分类。这都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省份,一个学校,一代新人,一个教书育人的机构要真真切切,扎扎实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科学研究与脚踏实地狠抓落实的现实问题呀!

应天书院,南湖东面,占天时地利只缺人和。

想当年范仲淹仰仗国家宰相拓展教育,现如今国家虽然依旧把教育问题放在强国富民的第一位,再加上商丘有那么多煤炭资源,前些年煤炭利润高上了天,当地政府为什么不抓紧时机把一部分资金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呢?既然国家都说了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更何况商丘财政并不穷呢?放眼看看现在商丘建造的古迹,还有大而全、小而全的祠堂寺院。我就不明白了,用撒胡椒面的方法去投资旅游项目,难道就不知道会得不偿失,事倍功半,劳民伤财吗?商丘历史上有王亥,可是王亥的伟业可不仅仅停留在商人的概念之上呀。王亥秉持的是诚信,是富足商丘一方的博大之心。因此我说,商丘古代文化底蕴深厚却早已让现在当政急功近利的理念弄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了。

人们不是一直在问:商丘历史条件与自然条件并不差,那为什么商丘就是在全国不出名呢?那就希望有这种疑问的人,带着这个疑问去应天书院里认真拜读一下范仲淹所写的《上执政书》吧,我想正确的答案就在那里。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