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贾湖,农业文明开始的地方

  • 作者: 原野山林
  • 发表于: 2018-06-10 22:22
  • 字数:3126
  • 人气:1763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贾湖村,河南省舞阳县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庄。村子三面临水,沙河宽阔的水面自西北汹涌而下,在贾湖村外环绕东行,一泻千里;村西4公里处灰河由此蜿蜒而过,至北舞渡注入沙河;离村子最近的是源于叶县的泥河,流入舞阳县后贯穿全境,在出境处注入澧河。在灰河和泥河之间有一片小湖泊,一个小村庄就坐落在湖泊的北岸。村中以贾姓居民为主,村边的湖因之得名贾湖,这个村庄因之得名贾湖村。
贾湖上百亩的水面显得很有气魄,据说即便是大旱之年,这湖水也从不枯竭。临水而居的好处不言而喻,从饮用、灌溉到渔猎,贾湖水养育了贾湖村和周边的老百姓。

1、
      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庄,这也是一片不寻常的土地。早在八九千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存繁衍,那些先民们创造了那个时代的辉煌!这一切,都彰显在贾湖遗址的出土资料中。
经过专家们对贾湖遗址的八次发掘,贾湖文化的很多个“最早”也被专家一一印证:
世界上最早的乐器——骨笛。

传说笛子是西域羌人发明,但在贾湖遗址共发掘出了30多支骨笛,这才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笛子!贾湖骨笛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笛,长度大约都在17.3-24.6cm,直径在0.9-1.72cm间。这些笛子都是用鹤的尺骨制作而成的,制作规范,形制固定。经中央民族乐团音乐家对其中一支七孔笛测试,知道这支骨笛已具备七声音阶,而且能完整吹奏现代的乐曲。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契刻符号。


       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发现了十多例契刻符号,分别刻在甲、骨上,专家研究认为这些刻符的笔画与汉字的笔画一致,书写特点也是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与汉字基本结构相一致,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新的佐证,并被认为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卜辞4000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纸草文字,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世界上最古老的“酒”。


      传说酒是夏代仪狄或杜康发明的,但比杜康早4000多年,贾湖人已在享用酿造酒。通过对贾湖遗址出土陶器上的附着物进行研究证明:八九千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据说,目前这一古配方已复制成功。


      世界最早的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


      八九千年前的贾湖人中已经有了巫术崇拜。在他们的一些随葬品中,发现了装饰品、葬龟、杈形骨器类的随葬品,这表明贾湖原始先民已经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识,而且有了卜筮的做法。 


      世界稻作农业主要发源地。


      在贾湖遗址内,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表明八九千年前这里已有了人工栽培稻谷。  

      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驯养。


      世界上已公认狗的驯化家养始于贾湖。国内外专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猪的驯化圈养也始于同时期的贾湖。在遗址内还发现有马、羊及龟、鹤等动物。这表明贾湖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相当丰富。


      贾湖文化中的每一个“最早”,都足以令世界侧目!


      面对贾湖先民留下来的遗物,见多识广的考古学者也大感意外:“其所达到的总体高度,远远超出了过去的想象” 。

然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无法比拟贾湖文化中“农业革命”带给当时人类社会的冲击。


      想像一下,八九千年前,人类的食物主要来源于捕鱼和狩猎。当贾湖的先民们在这片温润的湿地上发现了野生的稻谷,并且摸索着开始自己栽培、播种,收获越来越多的稻谷时,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便出现了!在原来只属于大自然恩赐的土地上,有了人类自主的“庄稼地”,从此这个部族有能力养活更多的族人,也就有了壮大发展的基础。


      对于贾湖的先民来说,学会种庄稼意义非凡。从此他们真的不用再四处迁徙了,他们可以定居在这里,播种、管理、收获,获得稳定而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有可能获得超出维持生命的食物,这就允许人口不断地增长,还能允许有些人从事维持生存之外的活动,例如制作骨笛,例如专心于契刻符号,例如热衷于原始宗教和巫术崇拜。于是,八九千年前,贾湖居民不仅是最早的农民,也是优秀的猎人、渔夫、工匠,还是杰出的音乐家,他们自豪地享受着“农业革命”的成果。


      人们深知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那么也就可以想像八九千年前这一场农业革命带给先民们的强烈冲击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一个持续了八九千年的农业社会走进了历史!


      农业文明乍现的曙光,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其声势和影响绝不逊色于后来的“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2、

     今天,站在贾湖考古遗址公园,向遥远的9000年前回望,心中不免生出诸多的感慨。


      依据丰富的出土资料,贾湖遗址的时代得到较准确界定,这个遗址始于约9000年前,终止于约7800年前,持续使用了大约1200年。根据墓葬、房基等因素综合考量,学者们认为石器时代的贾湖人口在160-260之间,早期少,晚期多。也有人认为,晚期可能有三四百人。这样的数字,现在看起来不显眼,但对于新石器早期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村落了。


      贾湖文化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9000年前,贾湖先民选择这里生存栖息,是因为这里有纵横交错而丰沛的水;贾湖先民文化湮灭,也是因为于一场突发的洪灾;贾湖遗址的发现,还是因为一场大洪水。那是1975年8月,贾湖村所在的地区连降暴雨,沙河、泥河、灰河、澧河......大大小小的河流一同决堤而出,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在这场大洪水中,贾湖村成为一片汪洋,遭受到灭顶之灾。大水退去,贾湖村民重整旗鼓,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起自己的家园。为了防止水患的侵害,他们在村庄的周围筑起一道堤坝,用以阻挡泛滥的洪水。正是在修筑堤坝时,人们发现了9000年前的贾湖遗址。


      不得不让我们感慨,这片土地对人们的吸引力是多么地强大,无论是什么样的洪灾,都阻止不了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存的愿望!


      但是,9000年来,贾湖居民对生活并没有更高的奢望,世世代代的贾湖人都满足于一个小小的村落、一种安安静静的农业生活。到今天,这里依然是一个小小的村落,村里也就有800-900口人。沿着村东的公路往村里走去,路边的麦子长得密密实实,如绿色的地毯,铺满贾湖村周围的土地。


      行走在村子里,看到的是一排排殷实而不张扬的农家院子,几个中年妇女带着孩子,坐在院子门口祥和地聊天,偶然有几个人骑着电动车从村里穿过。


      与暄嚣的城市相比,这里真可以说是世外桃园了!


      在贾湖村遇见了一个95岁高龄的老人,听他说,在第八次遗址发掘地的附近,将要建造一个博物馆,要把在这儿出土的东西展览出来,原来已发掘的地方也要再次整理发掘展示。


      看起来的确是有这样的迹象,村东新铺设的那一条马路直通到县域公路上,在公路入口处还修建了一个牌楼,“贾湖遗址”四个大字已经在召唤着过往的人们了。后来在网上查询,果然看到了几条与此相关的消息,一是《贾湖遗址保护规划》已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二是《贾湖遗址考古公园规划》业已完成上报;三是2013年11月2日召开了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提出要把贾湖文化保护管理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及城乡总体规划,加大对贾湖文化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把贾湖文化保护开发纳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重大示范项目。


      可以想见的是,如果真的建设博物馆,那延续了八九千年的、以农业文化为主体的、平静祥和的贾湖村将真正成为历史,这里将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模式转变成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经济模式,贾湖从此将更深地溶入到商业化社会之中,村民们的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将会有一个非常大的转变。一个闪烁着农业文明光辉的贾湖将越走越远,我们将只能看到它逐渐模糊的背影。
当然,建设贾湖文化博物馆是件好事,她能更完整地展现9000年前淮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曙色。想像一下,那是一片纵横交错的河流,那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和湿地,小河里鱼儿欢腾畅游,湿地上仙鹤翩翩起舞,先民们手捧着栽培的稻谷,站在了农业文明的起跑线上┄┄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