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漫话天皇

  • 作者: 东岳雨石
  • 发表于: 2019-12-04 19:39
  • 字数:11285
  • 人气:1883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1
  • 分享:

“天皇”一词是说我们中国在极远古时期,有一段时期;或者是一个大的联盟部落;再或者是一个人,他的存在,因没有文字材料记载,在世间也只是口耳相传,老少人们相继传承,后人没有忘记“天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只是在周、秦、汉时期的圣贤文章中散见。

宋朝有位学者,他叫罗泌,他抛弃仕途之志,毕生专心于搜集上古史,从古代诸多书籍中摘录挖掘出来一些稗史乡野传闻,经过精心考证,编篡成一部旷世奇书,可以弥补《史记》、《竹书纪年》、《春秋左传》、《帝王世纪》的不足,其书名曰:《路史》。

在他的《路史·卷二·前纪二》之中有这样的记载:“中三皇纪,天皇氏:天地成位,君臣道生,粤有天皇,是曰天灵。望获强尊,颀嬴三舌,骧首鳞身,碧卢秃楬,首出庶物。

君有五期,实司元化,岁纪摄提。斟元陈枢,以立易威。秉籙司契,无文不怀。干曜迨元,像符合气。亭毒万有,风行焱逝。灵书八会,自然洞神。玉券十华,人风真淳,体真得极,提名旋复。无门无旁,神运四奥,被迹无外,无热之后。三辅九翌,为世亿龄。”

罗泌《路史》所载的此处天皇氏是“中三皇纪”非是“上三皇纪”。

“天地成位,君臣道生”,这一句是说天地分出高低位置,说明天皇氏是天地自然水到渠成的,国政纲立,君臣之道就会生成确立,尊卑权役自然产生。尊卑规律自然形成,在世上的人也就遵从这自然形成的规律,君位长尊,臣次唯命,这个顺序的道就生成了。尊卑的形成,等级的划分,就是一个体制的建立,这个体制就是一个政权,就是一个以“天皇”为核心的邦国。“天皇”在这里行使权力,教化子民,兴盛繁荣。

“粤有天皇,号曰天灵”这一句,“粤”字是地名,在古籍常用称之长江以南区域。《前汉·高帝纪》载:“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地理志》载:“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又厚也。”和“越"字相通,可以假通相替用。“粤”就是“越”。“粤有天皇”就是“天皇”在“粤”的地域。古代书籍多以“越”写作“粤”,“粤有天皇”就是“越有天皇”,“越”地处长江南,古有“越国”,“越王”勾践吞吴称霸。

“号曰天灵”,这句很明显,“天皇”的名号叫“天灵”。“望获强尊,颀嬴三舌”这一句是什么含义?“望获”一词是希望得到;“强尊”一词是强大尊重,合起来就是“希望得到强大尊重”。“颀嬴三舌”又怎么讲解呢?“颀嬴”一词是坚毅胜克;“三舌”一词是地方或部落名称。

“三舌”称“反舌、歧舌”。《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小暑至,螳蜋生,鵙始鸣,'反舌’无声。”孔颖达疏:“'反舌’鸟,春始鸣,至五月稍止,其声数转,故名'反舌’。”在以上文中'反舌’是一种春始鸣鸟,夏五月后渐止啼鸣,待立春后才开始再鸣。

《吕氏春秋·功名》:“善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之,德厚也。”这个文中的“三舌”是一个异俗的地方,等同于蛮夷之地。

《山海经·海外南经》载:“岐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淮南子》载:“东南方有反舌民。”这两部古籍所载,皆是异邦殊国。《淮南子》书的主编是刘安,是淮南王,今安徽中北部区域。《淮南子》则文称“东南有反舌民”是以淮南区域为坐标所指东南地域。安徽东南实则是浙赣闽粤之地区一带。

《大戴礼记·小辨》:“传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谓简矣。”此文说"反舌"全都来到,意为“反舌”也是一个地方民众。

《吕览》载:“反舌,殊乡之国。”此文就直接说明了“反舌”是异殊之地的国家。

南北朝·梁·沉约《反舌鸟赋》:“有反舌之微禽,亦班名於庶鸟。乏佳容之可翫,因繁声以自表。”这篇赋文,写的“反舌”是一种鸟。

《拾遗记》:“因宵之国,人舌尖处倒向喉内,亦曰两舌重沓。”这书的记载,说明舌尖向喉内卷曲,好比两舌重叠。若是这样,说话吐音定是异别,不是同乡的外籍人听来,当然是听不懂了。北方听江南人说话,称其为“燕语莺声”,用“南腔北调”来形容南北语言的差异,是否语音差别,不类自己,就是“反舌”呢?

由以上各出处古文献资料引证,笔者可以结论“三舌”是一个地方区域,是上古时期的诸侯国。(在远古时期,有舌国诸侯国,商代有一个族群舌族,商王曾梦到舌国。河南郑州西北郊胡村商墓陆续挖掘出大量的舌器,包括舌鼎、舌爵、舌戈、舌卣、舌曾戊觚等文物。)

“望获强尊,颀嬴三舌”这一句笔者就释为“是希望得到强大的尊重,才长期征服占据三舌这些地方。”

“望获”一词,罗泌之子罗萍注解为天皇的名字,笔者认为不是,因为前一句表明了他的名号叫“天灵”,后面的一句,意义得连贯起来,才有逻辑性。因为“天灵”希望得到强大有力的尊敬,才坚毅地战胜了三舌这个部族,占有统治。

这篇记载,文词杂有幻虚不实之词,如“骧首鳞身,碧户秃楬”让人难以理解,往往被误认为是长着马头带鳞甲的身体,象“庖羲人首蛇身”的记载一样,也是非正常人体貌的异相,神不神人不人的人神共合体的大圣。其实,不是这样,“骧首鳞身”,笔者是这样理解的:骧是后蹄白的马,《尔雅·释畜》载:“ 后右足白,骧。”从这里知道这个“骧”字是马的代名词。“骧”既然是马,那么,“骧首鳞身”的,“骧首”就是马头了,天皇长着马头吗?笔者认为,不是这样讲解,“骧首”一词,可以这样想:“骧首”为马的头,马是有鬃毛的动物,一匹野马,它的鬃毛没有人去给它剪理梳整,会长的长长的,散乱覆盖在头上。天皇时期的人,头发任意生长,都是披肩蔽面,和马的鬃毛垂长散乱遮脸是有相近的貌似,“骧首”一词就是一个比喻词了,是说天皇长发凌乱,掩面披身,符合原始部落人相貌特证。“鳞身”一词,又当何解呢?笔者认为,这是树叶衣和草衣的寓意。“鳞"是鱼、蛇、穿山甲等动物身上生长的胶质圆形的片状体,它可以起到对身的保护作用。天皇用树叶和草编织成衣样的穿在身上,一者:保护身子;二者:遮羞饰美。

古代有一种避雨的披衣,名蓑衣是用草手编而成,穿在身上能隔绝雨水的浸湿,在别人看穿此蓑衣的人,其形貌也就像鸟翎羽和鳞片样子。唐·大文豪柳宗元有《江雪》一诗:“孤舟蓑笠翁”之句,以草结蓑作衣系上树叶肯定是上古时人所首先使用的护身之物,要比兽皮还要早。

因树叶和鱼的鳞片,从外形上看,有肖似的视觉,因此称为“鳞身”,这样,“骧首鳞身”就被笔者释解了。天皇也就从神秘境地被拉回到披头散发,身结树叶的原始人形像了。

还有一句“ 碧卢秃楬”如何讲解呢?笔者考释“碧”是绿和青相掺均为稍深绿而微蓝色称为碧,是一种色彩称;“卢”字其义为::饭器、黑色 ,等内义。还有:古同“垆”,酒家安放盛酒器的土墩子。也是姓氏。

在这句“碧卢秃楬”这“卢”字的以上释义和上下字义,不能贯通表达。“秃楬”一词,“秃”字当然都知道,为:无,空,没有,多指毛发和枝叶而言。“楬”字的字义有多层,一者:“楬”就是橥,橥是拴结小猪的木桩。《唐韵》、《集韵》、《韵会》载:“急其谒切,音揭。”《说文》载:楬橥也。”;二者:“楬”是标志,记号。《周礼·秋官·蜡氏》有死于道路者,令埋而置楬。《颜师古曰》楬,杙也。椓杙于葬处,而书死者姓名也。(楬是最初的墓碑根源)三者:“楬”音qie,或Chan《唐韵》丘瞎切。同崭。止乐器。

是敔yu,敔是两个含义,一是:禁止;二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演奏它,表示仪式、会场结束了。《礼·乐记》鼗鼓椌楬埙箎。《注疏》椌,柷也。楬,敔也。柷以起乐,敔以止乐。“楬”有停止、终结的含义。三者:“楬”是一种礼器,是古祭器。不加装饰的木制高脚盘。《礼记·明堂位》:“俎…… 夏后氏 以楬豆, 殷 玉豆, 周 献豆。” 郑玄 注:“楬,无异物之饰也。” 孙希旦 集解:“楬豆,断木为之,而无他饰也。”(此处引证,存有疑问。笔者家藏1989年7月版,岳麓出版社版本,《礼记·明堂位》所载:“夏后氏以韨豆”,而不是“夏后氏 以楬豆“,故以记于此)“楬”和“豆”在一起组合,“豆”在古代常和“俎”组合出现,如“俎豆”,它的词义就是礼祭食品,“俎豆”就是盛装礼祭食品的器具。俎豆,出《论语·卫灵公》、《史记·孔子世家》,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那么“楬豆”呢?因为“楬”是木桩,所代表的是木的含义,“楬豆”就是木制的礼祭用具。四者:《淮南子·地形训》淸漳出楬戾,浊漳出发包。《高注》乞洽切,音恰。楬戾,山名。在上党。是山的名子。

由以上四层含义,笔者定性为“楬”是木制礼器具,“碧卢秃楬”当释为:“碧卢”是深绿青黑色陶器;“秃楬”是没有雕刻花纹的粗糙木制高脚盘;这样,这句就是简陋朴拙的工具。

尚有一义,《注》曰:“无异物之饰也。齐人谓无发为秃楬。”无发为"秃楬”,没有头发,齐国人就称为“秃楬”,结合前词“碧卢”竟成了另一种释义。“卢”和毗卢结合,为释迦佛门词,其义是一种绣佛像的帽子。“碧卢秃楬”就成了,戴着绿树枝条编成的帽子,把头发笼罩起来,见不到头发,就成了齐人谓无发“秃楬″。其实无发谓“秃楬″也是因“无异物之饰”而由来,人没有头发,面容就简陋,没法衬托出人的美丽仪表,其义还是原始的简陋朴拙。

“首出庶物”这一句,“首”是“始”是“初”是第一次,“出”字是产生,“庶”字是众多,“物”当然是天地之间的万物了。这一句也就是“从此产生了众多的物资”。

“君有五期,实司元化,岁纪摄提”,此句可释为:“天皇”经历了五个时期,实施管理着初始的民政风俗,每岁以摄提序记。天象北斗运转,北斗七星勺柄最后一颗星称“招摇”,它指向周天十二个方位,每年立春后正月指寅方,二月指卯方,三月指辰方,以此为顺序,第二年一月再指寅位。太岁星每年移一个地支位,如寅年在寅位,卯年在卯位,辰年在辰位,顺序而行,第十三年又再临寅位,十四年在卯位,这叫“岁纪摄提”,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阴历。这套历法在“天皇”时就被发明使用了,看来已经很成熟了,是经过了相当漫长的观察和总结,才制定出来的这套天象星辰转动规律历法,把它标志下来造福人类,让人清析的认识四季时序,日落月升星转斗移是在何年何月何日,人也就不会在茫茫的岁月里不知日月何时的迷惑。

“斟元陈枢,以立易威”这“斟元陈枢”是指天象紫微星垣,谨慎细心观察枢和北极星帝星一线,整个星宿尽受其斡旋。

北极星“勾陈”是枢组成部分,是怎样斡转天地;天象是上河图,苍穹就像一个巨大的龟壳覆盖在上空,通过对天象星辰三垣的观察,以此确立了“易”的神圣。“易”是上古人对天地自然最初的,也是最深奥的认识和理解总结出来知识。此处提到“易”字,看来和江北文化是有牵连,是后者思想加上的可当别论,若是“天皇”时就有此,是否这个国就是“羲仲”之国,是被尧派在南方以证夏至的一方诸侯。“易”是华夏文化起源,纯是龟文化,是伏羲得龙马于河,观背纹得启发,画八卦分方位,开创了文明。在神农、黄帝至大禹这段时期,不知怎么称呼它,夏王朝称“连山易”;商王朝称“归藏易”;周王朝经过周文王改制,以先天八卦变为后天八卦,加上爻辞遂成《周易》。“天皇”观天象以确立易威,只能说是在伏羲之后,不能说超过伏羲时期,这易正是伏羲时期孕育诞生的。

“秉籙司契,无文不怀”,这句好像到了殷商,满目的甲骨刻文。掌管着箓契,刻符记号,是文字的雏形,又像是苍颉之国,自有骨刻之事,必然是有青铜利刃来刻字符,除此,只能在陶器坯湿软时用竹木划痕。在黄帝和神农时,尚没有骨玉符号刻迹,更不要说超越伏羲时期。

看来刻符的内容很广,达到了“无文不怀”的范围。这句话纯是后人赞誉之极语,“无文不怀”也能延及到今后。

“干曜迨元,像符合气”主体之义光芒达到根元,形象之义符合物体本气。创立的字符形貌符合事物的根本元气,使人一看像符,就能明白符文表达的意义,这句感觉是像我们今天一样,拿过报纸和书,就知道是讲的什么事。过于夸张,这种文字,只有文字完全成熟了才能有此效果。

“亭毒万有,风行焱逝”正当的玳瑁(龟:指字符和易)是万有的,风行的火焰就是永恒如誓。是的自《河图》《洛书》发育生长成中华文明,将永远炳如太阳,同辉同烬。

“灵书八会,自然洞神”灵书表达了心情,抒发了八面玲珑,读到的人自然就心领神会 。这就是文字的伟大,能把思想精神传递给千里万年。

“玉券十华,人风真淳,体真得极,提名旋复”,玉券光华灿耀十方,教化民风纯朴厚淳,真诚无虚,和元始太极同体,这种状态命名为阴阳和谐是耳翅玉璧,就是太极。

“无门无旁,神运四奥,被迹无外,无热之后”不会有第二个门和岔路,他的精神贯运四方极地,到了所有有人足迹的地方,也传到了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的后面。

“三辅九翌,为世亿龄”,周围贤者高士辅佐,昌盛于世,岁至亿龄。赞誉之词,这个意思还是把“天皇”安置在中华文明源头上,放在伏羲的上边,不知作者为何不认可伏羲而崇扬“天皇”,笔者在后文要加以详细客观分析。

通过三舌,可以知道“天皇”时期,有个三舌族群,被“天皇”给平灭了。由此可知“天皇”的功绩,同时也说明了在当时,在中国这个广大地域上孕育繁衍创新发展着很多部族文明。这些部族就像现在的一二个县;或者一个地区,大的甚至超过一个省以上;或者两个省的面积,他们各自为政,也联盟共主。当然是由最先进发达的部落来承当天子。看来三舌国是个强国,有和“天皇”一争高低的势力,所以,被“天皇”所灭,看来这次战争并非易事,从上古能流传下来,也算是一场惊心魂,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大规模战争。

从“首出庶物”这句,看出来是有了资产物资的时期,当是新石器晚期,所谓“庶物”就是陶制品、玉制品、编织品、骨制农用工具,还有兽皮、工匠;一些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祭祀礼器等。

有人认为“天皇”国就是良渚古国,良渚有5300年至4300年历史,也与记载相吻合。

这个“天皇”国,他只限于他的方国之中,中原地带的人少有人知,他是河母渡文明,继而发展为良渚文明。但是良渚文明的玉文化是从凌家滩而来,凌家滩的玉文化是红山文化而来的。笔者认为:“天皇”时期是夹在黄帝时期的江南古国。所谓:岁启摄提,以木承德,这是他“天皇”古国地域的后人,下去了两千多年后的有文化的人,因为长江南北大统一,秦统六国,各地文化混合,把伏羲木德为皇同“天皇”混淆了。

笔者认为:中华文明源于太昊伏羲时代,为木德,所为木,五行指东方,东方为震,震易为雷,帝出乎于震。“摄提”是太岁处东寅,青龙星宿。

由此,伏羲是东夷部族的龙族,何谓龙?猪也!是第一个被豢养的牲畜,封狶氏就是伏羲龙族的后裔,少皞和羲和以及九夷族都是。伏羲是第一个元始初创文明,以网罟和豢养为一个漫长时期;第二个是神农时期,所代表的是农耕五谷时期,为豢、种、猎和制陶,也经历了漫长过程;第三时期为黄帝时期,其典型的是玉石文化时期,持续到大禹夏王朝为青铜时期。

“天皇”国与江北因有长江天堑,在正史记载中未见,据《吴越春秋》载:“凡从太伯至寿梦之世,与中国时通朝会。”;“寿梦元年,朝周,适楚,观诸侯礼乐,鲁成公会于钟离,深问周公礼乐,成公悉为陈前王之礼乐,因为咏歌三代之风,寿梦曰:''孤在夷蛮,徒以椎髻为俗,岂有斯之服哉?’因叹而去,曰:''於乎哉!礼也!’”这是首次记载南方方国和中原交往的事,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五百八十五年,算是南蛮地和中原结交的第一次记载。

良渚文化有龙山文化的痕迹,但不能说明就被夏统治了,只能是先进的技术被借鉴使用,就像现在,计算机是美国的,我们中国也普及了,能说明什么?我们依然是独立主权的我们;还有我们国家战斗机的发动机是俄国制造的,但我们还是我们。良渚也一样,是一个曾经辉煌的国家,统治着江南一带,到了周王朝以后就是越国。

他这个国家不叫“天皇”,叫“天灵”国,“天皇”之名是后人结合江北中原地域的“三皇五帝”之说,给杜撰上去的。“天灵”国是有的,统治着江浙赣闽一带,历史一定也是悠久漫长。东周时称为“百粤”,从长江南岸至广东海岸皆是,说明那里有上百个小国家,统称“百粤”。

纵观罗泌《路史》就是抄录摘取西汉纬书,和一些非正史的偏门杂书。汉代的一些纬书,其中的记载,就像《齐谐》一样;也像干宝的《搜神记》,尽是奇闻异事,不足为凭。

如以下书所载:唐·《始学篇》载:“天地立,有天皇十二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以木德王。”有天皇十二头,号曰天灵”这里说天皇有十二头,称号“天灵”。是天皇长了十二个头吗?还是说他属下有十二个部落联盟?再就是他的“天灵”国相继传了十二代?

《洞冥记》载:“天皇十二头,一姓,十二人也。”这里说天皇十二头,是一个姓,是十二个人,表明天皇不是长着十二个头。

《洞纪》载:“古人质以头为数,犹今数鸟兽以头计也。若云十头鹿,非十头也。″看来天皇是十二个人,头是数量的名称,应该是十二位,都是天皇,若这样说,天皇就是相继传承了。

《三五历记》载:“溟涬始芽,濛鸿滋萌,岁起摄提,元气肇启,有神灵人,十二头号曰天皇。”这里也说天皇十二头,所不同的是号称“天皇”,与《始学篇》所载的称号不同,《始学篇》载是“天灵”称号。但这里还有一个特别之处,说天皇“岁起摄提,元气肇启。”天皇这个国家建立是在“摄提”,这个“摄提”词语是什么意思?《尔雅·释天》载:“太岁在寅曰:摄提。”寅是十二地支之一,它处在二十八宿东方青龙的尾宿的位置,也就是说太岁(乃木星)这一年是处在寅的位,这一年也就是寅年,(寅在十二属相是虎),“摄提”就是寅年,天皇建国的这一年是虎年。《尔雅·释天》上还载:“太岁在甲曰:阏蓬。”这又是啥意思?太岁在甲?甲在什么地?其实甲是十天干的第一位,它的位置和寅相近邻,在二十四山方位图上看,寅和甲是紧挨着的,按顺序是数了寅再数甲。甲也处在太岁所临的尾宿,这样就是“阏蓬”,“阏蓬”和“摄提”合在一是纪年历的名称,按现在的名称就是甲寅年,甲寅年的纳音是“大溪水”。“大溪水”的“大”字,在古代也念“太”音,“大溪水”也念“太溪水”,何谓“太溪水”呢?此义长江水。“天皇”朝以甲寅年建立,肇启开元。

《春秋纬元命苞》载:“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为九州,长天下也。”从这段文字,可以知道天皇是处在首位,还有地皇,人皇,他们兄弟九个人,分为九州。在这里看出这三个朝代时期的统治区域是九州。九州,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分的禹贡管辖区域,分别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这九个区域。可以知道这天皇也是主宰九州区域的国家,他到底是比“三皇五帝”早呢?还是晚?或者是在其中的传承政权,被后人异名改称了呢?

《洞冥记》载:“天皇十二头,一姓,十二人也。”此书貌似不是《汉武帝洞冥记》,当是另有其书,笔者无法考其出处,非常遗憾 。

徐整《三五历记》载:“溟涬始芽,濛鸿滋萌,岁起摄提,元气肇启,有神灵人十,二头号曰天皇。”徐整,江西人,是三国时东吴的太常卿,据《隋书》记载撰有《毛诗谱》,注有《孝经默注》,另著有中国上古传说的《三五历记》及《五远历年纪》。徐整生长于江南地带,当然可以耳听至故老相传的当地历史和神话传说,这一些当地不上正史的稗史野谈,当然是在当时的齐鲁之地和秦晋之地所不知道的;同样,这些地方不上正史的远古历史事迹,赵整也不会知道。

《洞纪》载:“古人质以头为数,犹今数鸟兽以头计也。若云十头鹿,非十头也。”《洞纪》载:"地皇十二头。”

韦昭,公元二七三年,三国东吴人,江苏丹阳县人。史学家,著《吴书》、《洞记》等。

《春秋纬》载:“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为九州,长天下也。″这是一本纬书,是自西汉以后,涌出来的书作,著者失考。

《河图括地象》载:“天皇九翼,题名旋复。”

《河图括地象》又称《河图括地象图》,是汉代谶纬之书《河图》中的一种,内容专讲地理,是一种地理书,但里面有很多神话传说的内容,不知作者是谁。

《帝系谱》载:“天地初起,即生天皇,治万八千岁,以木德王。”旧唐书载为张愔作,不知何朝代人。

通这以上这些古籍,就能看出宋代罗泌《路史》中“天皇”的出处来历,完全是抄摘一些非正史的谶纬之书,谶纬之书的记载,很像今天的传奇神话故事,但是抛开神话的外衣,那就是根柢的真实,“天皇”是确有其事,但不是很上古的,也有和“三皇五帝”混淆的传言。

《周礼·外史》载:“外史:掌书外令,掌闻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则书其令。”此书是战国时留下来的文献资料,战国时期人,不是凭空就能写出来的,这部书是一部国家体制机构建制书,由此可知它的历史是远的,所记是具有真实性的。“皇”字在这里出现,只是和“三皇五帝”一组,只表明“三皇五帝”,并没有提到“天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与秦博士所议后引用之说,即天皇、地皇、泰皇(指人皇)《史记》是一部正史,提到了秦始皇,始皇一称起时是较之“天皇、地皇、泰皇(指人皇)。”这是在正史中首次见到“天皇”之名,还是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与秦博士所提议的,看来“天皇”一说,是有来历的,其源也久,是否就是“三皇五帝”的三皇中的一位呢?看《史记》秦始皇称皇帝,皇帝一称的由来,就是从“三皇五帝”内借鉴来的。

秦代以前的历史文献资料空缺,究其原因有二,一者:据《春秋左传》载:“(鲁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师于滑。辛丑,在郊,遂次于尸。十一月辛酉,晋师克巩。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这段文字写的是周王室夺王发生的事。姬朝、姬猛兄弟二人争夺王位,姬朝失败,把周王室藏书典籍,装了整整五大车,携带着逃去楚国,(史馆藏书已空,李儋因此失去官职,西出函谷关去秦,(道家太上老君)路遇关令尹喜,遂写下历代老年贤者遗存五千言,名曰《老子》(《道德经》)。《史记·封禅书》载:“周朝太史儋见秦献公说:起初秦与周联合,联合后又分离,五百年后该当重新联合,联合十七年就会有霸王出现了。’”)一路上烧水做饭,尽用书卷,可惜中国上古远史,就这样丢失亡没;二者: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把火烧尽了诸家所著书籍。

因有这两次大的文史劫难,致使中国自周以上历史文献资料缺失,只能在春秋战国、秦、汉等诸子百家文献中零星散见,这些散落的上古人物只句片言,都是长幼口耳相传的野乡稗史,其真实成度只能是九虚一实,不可作为正史之凭证。

《周礼·外史》载有“三皇五帝”,并无“天皇、地皇、人皇”之说;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司马迁也只是如实的记载了秦始皇“始皇”一称的来历,从这个来历,把王绾、冯劫、李斯、秦博士商讨议语“天皇、地皇、泰皇”,司马迁却没写“天皇”的论述。

正史上只有“三皇五帝”未曾表述“天皇、地皇、人皇”,因为这种称乎只是后世上的人这样给任命的,并没有落实在谁的身上,如“天皇”之称是落在有巢氏身上呢?还是落在燧人氏身上?或者是伏羲氏身上?能称“天皇”,那得有利于人类划时代的卓越贡献的人或者朝代时期,以上这三位都有资格承当“天皇”之号,这“天皇”之称,就是后人对前圣人的崇敬之意,笔者认为:后人心里的“天皇”称谓还是加在伏羲身上的比率数多。

“地皇”,一称也是这样,是女娲呢?还是共工?还是神农?当然还得依据他对人类的贡献看了,笔者认为是神农。

“人皇”一称,有黄帝,有蚩尤,有少昊,有颛顼、有尧,有舜,有大禹,当然依为人类的功绩而论,笔者认为是大禹。可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江南的人,在秦后汉代,他们只知道有“天灵”国,对中原的古圣人,才稍有知道,也就把“天灵”国的历史并与江北的“三皇五帝”混淆一处,但心里也感觉不是,又不肯承认这“三皇五帝”的功绩,就妄称在更早的远古,比有巢氏还早的时候,是初“三皇”,还有中“三皇”,越扯越远,就扯到不会说话的时期去了,对人类没有划时代的贡献,也能称“皇”吗?

古籍中的“三皇五帝”的排次,只是写作者一家之言,只以个性喜爱,不足为凭,“三皇五帝”的排名,当以他所给当时的人类有什么巨大卓越的贡献,能对当时的生活现状起到有益的划时代的变更,这样的才能起到煌煌灿光,实乃称“皇”的意义所在。

以下是笔者按自己的心意排列的:上三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中三皇:

“女娲氏、神农氏、黄帝氏。”五帝:“少皞氏、颛项氏、唐尧氏、虞舜氏、夏禹氏。”

有些书把“共工、祝融、少皞”列入,究其三个在其时代无可以推崇的卓越贡献。

至于“天皇”氏,《路史》把他捧的至高无上,究他所讲的“斟元陈枢,以立易威”,是上观天象,古人在长夜中除了观看美丽的夜空之外还干什么呢?不就是随看星转斗移;随神驰空界,想入非非,观察到了一岁之中星辰移动的自然规律,形成了一套标志岁的方法,以此标记何时为春耕育种;何时夏立夜长;何时秋收;何时冬立寒冰。在什么季节的什么月份可以种什么农作植物;再在什么季节什么月收什么农作植物。这可是神农朝代究研的课题,直接影响着五谷的收成,半点马虎不得。(例如天赦日,种葱在天赦日前长出的葱不大就长花蕾;过了天赦日种就不长,葱长的又大又好。极灵验。)天文历法就自然而形成了,下一步就是系统的把它提前排列出来,用符号刻记,传晓于民众。

文字的形成发展是个较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苍颉是在已有了众多的字符下,进行了搜集整理,去其繁杂重貌者;釆用简精形体者;补续空无者,以形象、意象、声象,确立了系统的文字。

有认为“天皇”创造天干地支。据记载黄帝命史官大桡制干支,也许“天皇”把天文之学更系统化,用于民俗吉凶的通书,例如:某日是某星临照为吉;或者某星出临某日为凶,这个趁吉避凶的择日民俗,就是这个国家建立的体系推行的,若不,为何西汉纬书如此推崇“天皇”?其实笔者研究过,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出现的众多数术之学,尤其是择日的神煞,它们就是天象某星出,某星隐的记载,都编有口诀,这是天文学,可惜的是它真实性质的意义已经湮没了,只是它的吉凶外衣还被今天的人广范接受重视。有些择日口诀已不准确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一些从事此职业的江湖先生,根本就不懂此择日天文星学的内含意义,只是依吉凶而论,妄自编造篡改,已经不再是宣普天文知识的初衷了。

《淮南子·天文》载:“北斗之神有雌雄 ,十月始建于子,月从一辰,雄左行,雌右行。”北斗星是九颗,古代能看到,现在只能看到七颗。还有一个小北斗星,在紫微垣内,为雌斗星,和雄北斗星相对旋转,现在也只能看到雄北斗星了。

九星值日吉凶

妖星(凶)惑星(凶)禾刀(凶)煞贡(吉)直星(吉)角已(凶)人专(吉)六早(凶)九星所属阴阳四吉(北斗七星)

生气贪狼(木)属阳上吉

天医巨斗(土)属阳次吉

延年武曲(金)属阳次吉

绝命破军(金)属阴大凶

五鬼廉贞(火)属阴大凶

六煞文曲(水)属阴次凶

祸害禄存(土)属阴次凶

左辅(木)属阴次凶,

右弼(无)属阳小吉。

五星:岁星(木)荧惑(火)镇星(土)太白(金)金星(水)。

天垣:紫宫、太微、轩辕、咸池、四守。

二十八宿星:

东方苍龙、

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

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

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

井鬼柳星张翼轸。

虚日鼠(子)星日马(午)房日兔(卯)昴日鸡(酉)此四星属火。

心月狐(甲)张月鹿(丙)毕月乌(庚)危月燕(壬)此四星属火。

氐土貉(乙)胃土雉(辛)柳土獐(丁)女土蝠(癸)此四星属土。

亢金龙(辰)娄金狗(戍)牛金牛(丑)鬼金羊(未)此四星属金。

奎木狼(乾)井木犴(坤)斗木獬(艮)角木蛟(巽)此四星属木。

箕水豹(寅)尾火虎,参水猿(申)觜火猴

轸水蚓(巳)翼火蛇,壁水㺄(亥)室火猪

此八星左水右火。

以上这些星辰,古人给予寄以广阔深厚的寓意,何时出何时隐;分野辖区何地;是吉是凶,都详细明了。现在风水先生用的罗经,就是古代天象图缩影,也叫天河图,也是太极图。

古代的术数之书就是在《易》与邹衍五行学和汉代谶纬之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京房《易传》、青乌子《相冢书》晋郭璞《葬书》、唐·杨筠松《疑龙经》、《奇门遁甲》、《堪與学》、《五行学》、《紫微斗数》、《大六壬》、《渊海子平》、《择日通书》、《龟元先知》、《易林卜筮》、《穷通宝鉴》、《阳宅十书》、《入地眼》、《三元总录》等,地理风水,和命理、婚元、择日等通书数术之学,是否和江南粤地的“天皇”有脉承关系?既然是后人称为“天皇”究其名号字义来历,定是与天文星象有很大关系,才会得到后世乐道称颂。

公丕刚撰文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