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推荐

大禹和九尾狐·青丘·空桑漫话

  • 作者: 东岳雨石
  • 发表于: 2019-06-23 08:50
  • 字数:6859
  • 人气:1699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九尾狐”一名在古籍中常见,《山海经》就有三处记载,都是称它为奇兽的样子出现。它到底寓意什么含义呢?笔者认为这“九尾狐”的名称蕴藏着深厚重大意义。
  《山海经·海外东经》载:“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山海经·南山经》载:“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青蒦]。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吕氏春秋》佚文:“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曰:吾之娶,必有应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证也。于是涂山人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于是娶涂山女。”
  《白虎通德论·封禅》载:“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
  《太平御览·皇亲部一·禹妃》引《帝王世纪》佚文:禹始纳涂山氏女,曰女娲,合婚于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为攸女。
“九尾狐”的神话传说,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大禹。说大禹娶涂山氏,乃是九尾白狐。涂山氏的图腾是“九尾狐”,有袖领九州的帝王瑞兆。果然是治水得功绩而被禅让推上天子之位。涂山氏“九尾狐”女娇所生子启继承王业建立大夏王朝,这其中的智慧是非凡的,以一人之力统摄九州,其神力就是得益于涂山氏“九尾狐”之谶机。
“九尾狐”是神奇异兽,它的含意是智慧的象征;又赋有仁爱的的品质,成语有“兔死狐悲”和“狐死首丘”来形容仁性的表现。涂山氏以九尾狐来形象是有深厚意义的,表现出这个部族睿智和仁爱。
有诗歌唱道:“绥绥白狐,九尾庞庞。寥寥千年,只待惘惘。
绥绥白狐,九尾庞庞。与君相拥,地久天长。
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子家室,乃都攸昌。”
“九尾狐”在这里还是吉祥美好的寓意,代表着温馨欢乐,子孙繁多昌盛,和后来的寓意截然不同。
关于涂山氏在什么地方,历史上众说纷纭,其所在有三说:
一、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南﹑淮河东岸,又名当涂山。(《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杜预注云:“涂山在寿春东北。"《史记.夏本纪》载:“予辛壬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司马贞索隐曰:“皇甫谧云:'今九江当涂有禹庙',则涂山在江南也。")
二、在今四川重庆市巴县。俗名真武山。(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云:“江之北岸有涂山,南有夏禹庙﹑涂君祠,庙铭存焉。”)
三、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北。(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涂山者,禹所娶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张宗祥校注:"《越絶》及《吴越春秋》皆指会稽。" )
到现在也没有考证出来真实之处。大禹的家乡也是执多种说法,有说四川汶川的;也有说山东的,笔者依据“山海经”所记载的“青丘”一词给以剥析考证,得出结论,大禹的原藉家乡应在山东。
涂山氏“九尾狐”在青丘之地,那么青丘在哪里呢?
《山海经》记载的“青丘”一名词,这个名词是个地域名。笔者认为这个地域名是指的大禹的原藉家乡。“青丘”应该就是大禹的故乡,这个地域是青州辖区的营丘一带,也就是现今的维坊昌乐或者临淄一带。“青丘”的青字就是“青州”的“青”字,“丘”为“营丘”的“丘”字。这个地方在夏王朝时曾有大禹的后裔在这里以斟寻和斟灌建立的诸侯国。后人以“青丘”来喻指“九尾狐”生存之地,其意明显。营丘在古藉也被称为“青丘”。
  《昌乐县志》古称“营丘”。
  潍坊昌乐县,夏商代,境内有斟灌、斟鄩、寒、三寿等封国。
  周初,武王封邦建国,封太公望于齐,都营丘(昌乐境内)。
  《史记》载:“周武王封师尚父于营丘,未就国,东莱与之争。太公闻之,夜衣而行,至营丘,国遂定。盖营丘边莱也。”
  《吕氏春秋》载:“太公封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地。其后五世胡公徙薄姑,六世献公徙临,盖自东而西也。”
  《读史方舆纪要》载:“营丘在故齐城内。旧《志》:在县北百步外城中。《史记》:太公都营丘,后五世胡公迁薄姑,弟献公又徙临淄。今昌乐县本汉营陵县,陵与丘同义,当是太公所封也。《水经注》:《尔雅》水出其前,右为营丘。营陵城南无水。异《尔雅》之文,不得以为营丘矣。营丘,山名也。《诗》:子之营兮。今临淄城中有小丘,周三百步,高九丈,淄水出其前,与《尔雅》符。郭璞言:齐之营丘,淄水径其南及东。是也。其外郭即献公所徙临淄城,世亦谓之卤城。齐王伐燕,卤其民实居郭中,因名也。《通典》:临淄一名营丘,少之代,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汤末有逄公伯陵,殷末有蒲姑氏,皆为诸侯国于此。周成王时,蒲姑与四国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太公,后徙临。亦其地也。孔颖达曰:营丘临水上,故曰临。献公之徙,犹晋氏之深翼居绛,其实一城也。顾氏曰:《班志》云,临淄名营丘,此犹晋迁于新田,而仍谓之绛;楚迁于鄀,而仍谓之郢。盖因临淄城中有小丘,而系以旧名,非即古营丘也。《晋·载记》:慕容德如齐城,登营丘。即此地也。杜氏又谓临淄后为营陵。夫《汉志》明言齐郡治临,北海郡治营陵,岂一城乎?《通志》又云:营丘城在今县西北二里。亦误也。”
  又载:“寿光县府东北七十里。东南至莱州府潍县八十里。古斟灌氏地,汉置寿光县,属北海郡。”
  鄩国(斟鄩)姒姓鄩氏。《世本》载:“斟氏,夏同姓诸侯斟鄩氏之后,以国为氏,鄩氏,斟鄩氏之后;寻氏古斟鄩氏之后。”《万姓统谱》载:“寻,河南古斟鄩之后,封于寻,与夏同姓。”
  斟寻氏:《史记索隐》云:“《世本》寻作鄩。……张敖《地理记》云:''济南平寿县,其地即古斟寻国。’”其地实在今山东潍坊西南。
  《史记·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潜夫论·五德志》所载“姒姓分氏”中亦有斟寻,云“皆禹后也”。
  春秋晚期《素命镈》:侯氏易(赐)之邑二百又九十又九邑,与鄩之民人都啚(鄙)。鄩(山东潍坊西南一带)
  《路史·国名记丙》云:“斟姓,传谓斟寻,张勃《地记》:''济南平寿,古斟寻国。’预谓青之北海。北海今隶潍,东南五十有斟城、斟亭,一作鄩。今九江为寻阳(一作鄩、浔)。瓒谓河南有寻,盖周地也。”
  一九七七年秋和一九八一年春,在山东临朐县嵩山公社泉头村一处周代至春秋时期墓葬所出土十件青铜器,五件有铭文铜器之一鄩仲匜,其中铭文中有“鄩”字的还有一件鄩仲盘。
  古本《竹书纪年》载:“相居斟灌。”相是大夏朝第四代国王。
  《左传·襄公四年》载:“寒浞使浇用师,灭斟灌与斟寻氏。”
  斟灌城,在县东北四十里。斟,《汉志》作龆罚与斟同。《春秋》襄四年传,寒浞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杜氏曰:”二国夏同姓诸侯,仲康子后相所依也。今县有故灌亭。斟寻,今见潍县。”《汲冢古文》载:“大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亦居之。”后羿,有穷国的国君,驻地也在斟寻。他也是大禹后裔,大夏朝的贵族,东夷部落首领,他篡夺了太康帝位取而代之,而后又被寒浞篡夺,是少康重新夺回政权,使夏王朝中兴。
古临沂有开阳古城,沂南有古阳国,在远古蒙阴。沂水、莱芜(古牟国),一直到临淄一带皆是崇伯鲧的领地,也是大禹继承的部落辖区。
  《元和郡县志》载:“齐景公有马千驷,田于青丘”,故将青丘改名为“千乘”。千乘,今高青县。
  由此可见“青丘”实则是“营丘”的假称;是取青州之“青”字,“营丘”之“丘”字。
  青州是远古划分的行政统治区域,在古中华大地上共有九个州。
  《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而在周代时徐梁二州分别被并入青州与雍州,故而没有徐州和梁州。
  《楚辞·天问》:“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朱熹集注:“焉得彼嵞山氏之女,而通夫妇之道於台桑之地乎?”
  “台桑”是什么?有的释解为“悦桑”,为桑树林内娱乐行为。笔者认为“台桑”也是地域名称,当然也有行为的含义。如《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也有“空桑”之词,这个“桑”大有深意,“桑”字是个地名。还有《列子》载:“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后稷生乎巨迹,伊尹生乎'空桑’。”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载:“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吕氏春秋》载:“先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居。”《春秋孔演图》云:“孔子母征在游大冢之坡,睡,梦黑帝使清与己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史记·孔子世家》载:“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子。”
  东晋·干宝《三日纪》也有类似说法:“徵在生孔子空桑之地。”
  “空桑”既是地名,它又是在哪里呢?“空桑”也是上古地区名,沿用至东周晚期,主要指今鲁西豫东地区(此地区属于古九州的青州和兖州交界处,古兖州主要区域在今山东西南部的菏泽与济宁,以及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等地)。传说中的山名。产琴瑟之材。瑟名,古代于夏至祀地奏乐用。有乐曲名叫《桑林》。都和“空桑”有着紧密联系。古籍还有“穷桑”地名一词,它和“空桑”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么?请看“穷桑”一词出处。《帝王世纪》:“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帝王世纪》:“黄帝由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山海经.海外东经》曰:“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渊。”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袁珂校注:“所谓甘渊、汤谷、穷桑盖一地也。”
  《尸子》云:“圣人之身犹日也。”又云:“日五色,至阳之精,象君德也。五色照耀,君乘土而王。”再云:“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
  《尚书.尧典》记载,羲和浴日的汤谷(旸谷)在一个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孔安国注云:“东夷之地称嵎夷。”
  嵎夷在中国东方的青州。《尚书.禹贡》曰:“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
  《帝王世纪》:“少昊邑于穷桑,以(穷桑)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这段话是说,少昊氏在登上帝位前就居住在穷桑,后来又在穷桑登基,最后迁都曲阜。又因为他本是穷桑人,后来在穷桑登基,所以他别号穷桑帝、穷桑氏。
  根据《海外东经》的记载“青丘”和“穷桑”同和旸谷近邻,《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载:“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是少昊孺帝颛顼之国,然后与黑齿国接壤,黑齿国则位于青丘国的南方,而根据《大荒东经》的记载青丘国在黑齿国和明星山之间,同时与白民国和赢土国接壤。由此推论“空桑”实则和“穷桑”义同。它的地域就在古青州之地,也和“青丘”之地紧邻。
  《拾遗记》:“穷桑者,西海之滨。”《拾遗记》的西海是古时称谓,所指的是古雷泽水域之地,相对东边的大海而言为西海。从伊尹生空桑之典故来说,“空桑”就在泰山东南、西南一带地域,菏泽和曲阜、曹县周边一带。
  伊挚,夏末商初人。《列子·天瑞》称:“伊尹生乎空桑。”《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宰相。伊尹出生后,被有莘国庖人收养。耕于莘野,乐尧舜之道。有莘国,又名有侁、姺、莘、辛,似姓,莘国故城在今山东曹县西北莘冢集。
  “台桑”有“悦桑”之释解是一种愉悦快乐的活动,是在桑树林里面的娱乐行为。
  《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月令·仲春之月》记载:“仲春通淫”之时,人们停止工作,纷纷前往大牢祠祭祀求子之神“高禖”,天子、后妃也须参加。入夜,男女皆寝于庙后。
  《后汉书·鲜卑传》记载:“春季大会,洗乐水上,饮宴毕,然后婚配。”
  这是一种由政令通行的男女自由恋爱的野合,这种方式是在春天二月里的桑树林里进行。后来的春社也称为桑社,就是让生殖繁盛,是生殖崇拜的实施,“春情”一词也是由此而来吧。
  这野合之风沿袭甚久,东汉末年的僻远之地仍有“野妇觅夫”的习俗,如“曰南有野女,群行觅丈夫……裸袒无衣服”。
  河南洛阳发现墓门壁画绘有“一裸体女子,横卧树下,形象绘制得既逼真又颇生动”。在四川成都发现的东汉墓中壁画上,一女子将衣挂于树上,弃筐于一旁,男女裸体在树下野合,甚至有几个男子在一旁排队等候。
  据《史记》记载,夏王朝开国之君启,乃大禹在涂山“台桑”的桑林里与一女子野合而怀。汉代曾有“台桑之会”的石刻,大禹作饿虎欲扑状,尘根雄起,成一触即发之势;那女子仰面披发于后,张臂屈腿以待。画面清晰可见,类似一幅十足的春宫画。楚国大夫屈原,在他《天问》里还问个不休:“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屈大夫是不是问,像个老农的大禹,见到美女急不可奈地把她做了?
  《史记》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邱,得孔子。”
  《诗经·桑中》曰:“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曰:“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藏。”就是这样描写和歌颂野合的。
  《周礼·地官·媒氏》中得知春秋战国之时,每年仲春之月是不同姓氏男女欢会、郊外野合的特殊日子,每年的仲春(周历二三月间,夏历十二月至来年一月间,今公历一二月间)男女去郊外某些特定地点欢会、野合。
  《墨子·明鬼》:“燕将驰祖,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可见,各国都有类似的男女私会的地方,祖、社稷、桑林、云梦……不一而足。
  《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春台”,即“阳台”,男女交合之所。“享太牢”是食,享用猪、牛、羊肉,“登春台”是色,是享受节日里的自由性生活。老子也把它作为众人享受生活、生命的一个正当的形式,一种快乐幸福的方式。
  《淮南子》中记载:“桑林者,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也。”说的是桑林在远古时代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男女自由交合的场所。每到春暖花开时节,先民们在桑林中圈地筑台,让青年男女在其间自由欢爱,歌唱情歌,模仿性爱舞蹈,崇祭生殖神,直至发生关系,形成了叫作“春社”的千古民俗,并把“太阳神”在人间降临的这个季节命名为春天。
  从远古遗留下来这种男女野合习俗被称为“高禖”,场地称“桑林”。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有专用场地,如燕之祖、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这些地方与鲁国的“閟宫”以及后来卫国的“桑间”、“濮上”等地名一样,都是由古老的“高禖”习俗演变而来的保存在各诸侯国的男女野合之地。
  大禹是在“空桑”林里“高禖”和涂山氏野合而生启。这个地方应该是在古青州之地,也就是少昊氏孺颛顼居地“穷桑”,也就是古青州的代称。
  狐是很聪明的动物,狡猾多疑,机灵善变,多有贬义。《封神榜》上有附身妲己的“九尾狐狸精”,还有巫婆也以供奉狐仙为名惑媚乡民。《朝野佥载》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就是现在的今日,据笔者所知,乡民还是多有供奉狐仙的。
  屈原《九章·涉江》载:“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礼记·檀弓上》载:“狐死正丘首,仁也。”
  《说文解字》:狐,祆兽也,鬼所乘之。有三徳: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
  狐死必首丘,是否寓意了大禹东巡狩而死的事?笔者认为有这个象征。《史记·夏本纪》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此处会稽非是今时浙江会稽,应是东蒙山(龟祭山)。不就是他回家乡而未到达而中途而逝么?他的家乡就是青州之地。现在的山东有高密、禹城、文登、黄河、济水、泗水、汶水都与他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以上文史资料看出来青丘就是青州的代名词,九尾狐涂山氏就是在营丘一带,现今的维坊昌乐及周边一带区域,和斟寻古国区域相同,也就是说明大禹的家乡就在这一地域。
  青州的名称由来,是有根源的,任何地域的名称都是当地有一个标志性的物体或者事件当作称名的依据,青州也不例外,在淄博、维坊一带有太古时期的地壳造山运动的死火山口,如云门山,(云门山在古时很出名,冯梦龙的白话小说《醒世恒言·三十八卷·李道人独步云门》,就是依它写成的。)昌乐火山口遗址,这些火山口,在地上如山丘,色青黑像涂上了漆,这就是青州名称的来历,也是涂山名子的由来。
  东岳雨石公丕刚撰文
  二零一九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十六时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