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拉炭的回忆

  • 作者: 曹中华
  • 发表于: 2015-03-17 09:36
  • 字数:1434
  • 人气:1273
  • 评论:1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想让家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30年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家父便给我讲述了他自己年轻时进山拉炭的事:1978年改革开放,我们河南范县这里是1981年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了生产队,在未分生产队之前,河南、山东这儿没啥烧,一般每年的秋后就进山拉炭。
  那时候,生活条件苦,交通不便,汽车很少,大多数青壮年都进山拉过炭。拉炭前需在家预先做好地瓜干馍或玉米面粉做的馍带上,到鹤壁市一、二、三矿上去拉炭。鹤壁市距离河南范县有300多公里的路,除60公里的土路外,从河南的清丰县以西到安阳市240余公里都是柏油路,空车每天能走70公里,重车每天能走25—30公里,拉一趟炭大约需8至9天的时间,每次拉450—600公斤不等,使用蓄力车的最多能拉到750公斤。
  拉炭一般都是找几个伙计做伴一起去,路上有点什么事,相互也有个照应,尤其是重车在山上时要盘山,一人驾辕,两个车把前各一个伙计,算是3人一辆车,慢慢的行走,盘过一辆,再盘另一辆,一直盘完最后一辆车。
  山里也有用牲畜专门拉车的,但需收4—5元的钱,大多数拉炭的人宁可自己盘山,也不愿意雇牲畜盘山,有时趁拉车时他们还向拉炭人要白面馍,一个白面馍就是一元钱呢!那时候炭才0.018元(1分8厘)/公斤,盘一次山就花掉半车的炭钱,农民是舍不得的,即使拉到家,一公斤炭才卖1毛钱。
  拉炭并不是件容易事,由于生活紧张,拉炭不但带馍、面,而且还要从家带根木材去,如果光有钱没有木材,煤窑上一般是不给炭的,那是因为没有木材,煤窑就不能开采,由此也可见当时的“运输难”。
  路上店里基本上不提供面食,他们只提供火,下店0.1元钱的火,0.3元的店钱。一般遇到阴雨天时就下店,雨停了再走,走一天累了就早下店,第二天凌晨1—2点就起床,穿上袄,怕出汗,为了多赶路程,不吃饭就开始走,若是天公作美,刮起风,随风挂上布蓬,借风力前进,等到走累了,肚子也饿了,才吃东西填饱肚子。
  有一次下雪,我被困到安阳市里,没有店可住,只好在安阳市路边的楼下避雪,冻得人受不了,结果赶到鹤壁矿上已经没有炭了,只好去河北省的“西隘口矿”,恰巧赶到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地方,几个人围成一堆,手拿掂棍就地和衣休息。后来,据当地人讲,那里有狼,听起来让人心感余悸… …
  倘若耽误的时间过长,带的馍、面吃完了,就很难买到面食,记得同村的人有次去拉炭也是赶上下雪,带的东西吃完了,几个人凑钱买了点麦子,磨成了面,谁料想那麦子是播种剩下的药麦子,人吃了都病了,上吐下泻,幸亏发现的早,抢救及时,才没有生命的危险… …
  河南安阳市在清丰县有运输队,但大多只供大一点的国营企业、农村的砖瓦厂等,农民自己用的炭大多都是自己解决,后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了生产队,二、三年的时间农民便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的思想也开始转变,逐渐把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利用起来,有干个体户的、有搞建筑的、有养殖的、还有外出打工的,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火车修到家门口,县里设有煤站,各乡也都有了煤站,人们盼望已久的把炭送到家门口的愿望成为现实,农民山上拉炭已成为历史。
  目前,随着国家一项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村村通油路、通有线、通电话,过去那种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电灯、电话、电驴子、电耙的梦想已变为现实。家乡和城里没有大的区别,烧的基本上也都是天然气,取暖也用壁挂炉,只有少数人家用炭取暖,况且家门口就有卖的,打个电话就给送货到门,闭塞的农村,也慢慢知道了外面的信息。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