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余秋雨

  • 编辑: 明月公子
  • 发表于: 2015-03-01 13:56
  • 字数:1202
  • 人气:1065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余秋雨,19468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2011年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2010年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散文:

1995年《文化苦旅》

1999年《霜冷长河》

2001年《山居笔记》

2000年《千年一叹》

2001年《行者无疆》

2004年《借我一生》

2008年《寻觅中华》

2008年《摩挲大地》

2010年《我等不到了》

2010年《何谓文化》

学术作品:

《戏剧理论史稿》        《戏剧审美心理学》    《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艺术创造工程》        《中国戏剧史》    《艺术创造论》

 

创作特色: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读者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余秋雨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余秋雨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余秋雨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物评价: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依仗着作者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从收受深圳豪华别墅事件、“首富”事件、青歌赛是非、“故居门”、“大师”事件、“含泪”事件、“私通”事件到“捐款门”,余秋雨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一直处于舆论的漩涡。

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