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寿阳曲

  • 编辑: 木林
  • 发表于: 2014-11-25 22:46
  • 字数:1115
  • 人气:760
  • 评论:1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原文:

  鱼吹浪,雁落沙,倚吴山翠屏高挂。

  看江湖鼓声千万家,卷朱帘玉人如画。

 

【作品注释】: 

  ①悠悠:远远地。

  ②起头儿一夜:第一夜。

 

【作品韵译】:

  新秋刚到来的时候,心上人也匆匆离别。在一弯残月映照下,顺着长江流水,画船悠悠然向东远去渐渐隐没。这离别的愁苦煎熬整整折磨了我一夜。

 

【作品评析】:

  这是送走行人后的怀想。秋气清疏,易生悲凉,偏偏赶上在这时候送行,行人和送行人的惆怅是可想而知的。宋代柳永有句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吴文英有句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唐多令》)都写到了秋令对离人的影响,何况这场分离来临得那么突然!一个“乍”字,给人留下了惊心的感觉。

  离人远去,送行人还留在江岸边不忍走开,凝视着前方出神。“顺长江”一句是景语,又是情语,意味深长。顺流东下的江水与行舟是同一方向,说明送行人一直在眺望那船影消失的远方;水流残月,一派凄清,那月亮也“残”而不能团圆,恰可作为这番别离的象征;江水不停东流,残月却驻留原处,这又衬示出去者远去、留者伫立的离情别意。更主要的是,水、月都曾是送别现场的见证,正是这长江水载走了行舟,而让残破的月影替代了它的位置。触景生情,送行人眼前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当时“悠悠画船东去也”的一幕。将分手情形置于回想中补叙出现,是绝妙的构思,它再度回应了“人乍别”的不堪正视。点明“画船”,上船的当是名女子,按元曲的表现习惯,这场“乍别”发生于男女之间。而“悠悠”二字,又影示了相思的缠绵情味。

  岸边的“他”同船上的“她”无疑都在相互思念。可这离愁别恨,才只是刚开了个头啊!作品不具体描述此时思念的况味,只用“起头儿一夜”五字,既回应了“人乍别”、“水流残月”,又包含着对往后日子的联想,刻骨相思的滋味,不言自明。《董西厢》卷六〔蛮牌儿〕:“不恨咱夫妻今日别,动是经年,少是半载,恰第一夜!”《西厢记·草桥店梦莺莺》第四折〔新水令〕:“离恨重叠,破题儿第一夜。”刘燕哥《太常引·饯齐参议回山东》:“明月小楼间,第一夜相思泪弹。”都与本篇一样,以“第一夜”来推想和概括今后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离情别绪。元曲善以巧笔呈柔婉的思致,于此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

  贯云石(12861324)元代文学家。本名小云石海涯,元代军事家阿里海涯之孙。因父名贯只哥,遂以贯为姓。名云石,自号酸斋、浮岑、芦花道人。维吾尔族。祖籍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酷爱汉族文化,在诗文、散曲方面有很深造诣。曾任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翰林学士等职。后辞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贯云石号酸斋,徐再思号甜斋,后人将他们的散曲辑为一帙,称为《酸甜乐府》。贯云石的散曲以俊逸爽朗见长,其述怀之作亢壮警拔,写景的作品优美超脱。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