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再谈养生——养脚

  • 作者: 述梦人
  • 发表于: 2022-07-29 15:36
  • 字数:5455
  • 人气:697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1
  • 分享:

  养生的概念,我们在《浅谈养生》中已经简单论述,就是通过“养”让身体机能自然流畅的运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的方法也大概介绍过,适合咱们普通人又不需要专业技能和过多钱财消耗的方法也不少,比如梳头养生、谨和五味。今天我们再谈谈养脚,合理运用好生活中的一些细小动作,为我们日渐美妙的人生再添福增寿。
  在谈养脚之前我先了解一下脚部养护的历史,先贤们开始注重脚应该还是始于治病,传说上古时期神医俞跗靠热灸和脚部穴位点拨可以起死回生,汉朝神医华佗也写过《足心道》论述上病下治,因为没有看到具体文献,所以不敢妄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把养生观念推到高峰,如写《稽中散集》即《养生论》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写《脉经》并编撰《金匮要略》(有关方面考证是张仲景《伤寒论》杂病部分)的太医王叔和,写《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和《小儿方》的名医徐之才,写《肘后备急方》、《神仙传》、《抱朴子》的“小仙翁”葛洪,写《养性延命录》、《登真隐诀》的“山中宰相”陶弘景,都是养生方面的先驱。其中嵇康主张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清静无为”,也是老庄养生思想的重点;王叔和主张的从饮食起居方面摄生,是现代饮食养生奠基者;葛洪除了像徐之才一样精研修炼内外丹,还在《肘后备急方》中写下多种坐药、浸渍的方子;陶弘景推崇的炼丹、服气、修心、食疗、药饵更全面,还写下导引按摩篇。《金匮要略》中的“矾石汤”是“浸足”治疗脚气的药汤,《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常思草(苍耳)汁”“稻穣(秸秆)灰汁”“虎杖根煮汤”等“渍足”治疗疼痛,应该是最早的足疗了。
  当然,我们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与养脚相关的书籍也远不止这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养脚方法也举不胜举,重点在于我们如何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纵观各家的典籍论述,不难发现大家的理论基础还是道法自然的发展规则和传统中医阴阳平衡观念。所以,在选择适用养脚方法之前,我们仍有必要了解自己的脚,阴阳是否平衡?哪个部位关联什么脉络或内脏?只有知道哪里有缺失、盈满,才方便用对应的方法进行补或泻,才能帮助身体机能自然而然的运行。
  从传统中医角度讲,脚部是身体阴阳交会的地方,三阳三阴六条经脉在脚趾会合,连接内脏、上肢、头部,脚踝以下有七十八个穴位、六十二个反射区。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眼睛内侧睛明穴(内眦),从头部下行经脊柱两旁到腹部膀胱,分支下行到小脚趾外侧至阴穴,交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子两侧迎香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下行,入二脚趾厉兑穴,另一分支入大脚趾隐白穴交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起于外眼角瞳子髎穴(外眦),从头部下行先后与肩部手少阳三焦经、后背大椎督脉相会,入盆骨,支脉下行入四脚趾外侧端窍阴穴,分支与大脚趾甲根后足厥阴肝经相交。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脚趾内侧末节隐白穴,上行到脾脏并连接着舌根。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脚趾下面,走脚心涌泉穴沿小腿上行,连接肾脏并分散到舌根两旁。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脚趾甲根后大敦穴,上行肝脏与督脉交会,分支与手太阴肺经相连。除了内踝尖穴、外踝尖穴、八风穴、气端穴、独阴穴、里内庭穴十二个经外奇穴,其它穴位都分布在三阳三阴六条经脉上。
  由于穴位数量太多,准确无误刺激到位置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不容易,所以咱们依旧以简驭繁,只介绍重要穴位及相应的作用,我们不需要专业技术也能凭借浸泡、拍打、按摩等方法达到养生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至阴穴,位于小脚趾末节外侧,有开窍苏厥、理气活血、正胎催产作用,缓解头痛、眼痛、鼻塞、鼻出血;足通谷穴,位于小脚趾外侧接近指甲根,有祛寒清热、通胀消积作用,能治疗落枕,缓解背痛、腰痛、打嗝;昆仑穴,位于外踝与跟腱中间,有清仁安神、舒经活络作用,缓解头痛、高血压、腰痛、眼痛;按摩足通谷穴至昆仑穴这段膀胱经可以治疗腿抽筋,通鼻窍预防感冒,防止脚寒。足阳明胃经上的厉兑穴,位于二脚趾末节外侧接近甲根,有清热和胃作用,缓解睡眠多梦、晕车晕船,消除眼部浮肿和疲劳;内庭穴,位于二脚趾和三脚趾弯向上半横指,有清热泄火、理气止痛作用,能改善食欲,缓解咽喉痛、牙痛、口臭、便秘;冲阳穴,位于大脚趾缝根向上两横指脚背最高处,有健脾化湿、生发阳气的作用,缓解头痛、牙痛、胃脘痛、脚背肿痛,能预防风湿性关节炎;解溪穴,位于脚踝关节前面正对二脚趾的凹陷处,有清胃化痰、镇静安神作用,缓解关节炎、下肢麻痹、腹胀及胃热引起的鼻出血、咽痛、牙痛;泡完脚拍打小腿外侧至小脚趾外侧的胃经,有助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足少阳胆经上的足窍阴穴,在四脚趾外侧接近甲根,有清热利湿、通窍聪耳的作用,能调理偏头痛、耳鸣、耳聋、肋间神经痛;足临泣穴,位于四脚趾和小脚趾夹缝,有疏肝熄风、化痰消肿作用,缓解头痛、胁肋痛、中风、腿脚酸软;丘墟穴,位于外踝前下方,有清肝利胆作用,缓解脚踝关节肿痛、下肢麻痹、胸胁痛、胆囊炎;晚上泡完脚拍打大腿外侧到小脚趾之间的胆经(拍小腿时连肝经一起),有助于调节肝胆气血、排毒,改善脂肪肝和胆结石。
  足太阴脾经上的隐白穴,位于大脚趾内侧趾甲根,有健脾宁神、温阳回厥、调经统血的作用,缓解腹胀、便秘、便血、月经过多;大都穴,位于大脚趾内侧本节弯曲处,有散发脾热、增强钙元素吸收作用,缓解腹胀、胃痛、手脚冷;太白穴,位于脚内侧凸骨后下方,有健脾益气、止泻除胀作用,能治疗脚气,缓解胃痛、胃痉挛;脾气虚的人从脚内侧沿小腿、大腿内侧拍打,脾气盛的要从上往下拍打,调节阴阳、排毒延缓衰老、促进新陈代谢。足厥阴肝经上的大敦穴,位于大脚趾外侧靠近甲根,有疏肝气、润肠道、促进新陈代谢作用,缓解痛风、改善嗜睡症;行间穴,位于大脚趾和二脚趾夹缝处,有梳理肝气、泻肝火、调理气血作用,缓解呃逆(打嗝)、泄泻、宿醉;太冲穴,位于行间穴向上二横指凹陷,有疏肝解郁、潜阳熄风、理气调血作用,能调理各种慢性肝病、降血压、治疗感冒,配合隐白穴、肾俞穴可以治疗月经不调;跪坐和拍打大腿内侧至大脚趾,不仅梳理气血、改善情绪、促进新陈代谢,还能预防颈椎病、提高肝肾功能。足少阴肾经上的涌泉穴,位于弯脚时的凹陷处,直对大脚趾和二脚趾的趾缝,有补益肾精、固本培元作用,除了预防缓解各种慢性肾病,还能降压、解暑、改善睡眠;照海穴,位于内踝下方的凹陷处,有调节阴阳、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作用,缓解咽喉痛,睡前按能帮助睡眠;太溪穴,位于内踝与跟腱中间,有滋肾养阳、补精填髓作用,治疗缓解多种肾病;每天拍打大腿内侧至脚心的肾经(脚踝以下最好是按揉),能强肾壮骨、壮腰固膝、延缓衰老。
  内踝尖和外踝尖都属于经外奇穴,功能都是清热去火、解痉止痛,缓解牙痛、扁桃体发炎,用艾灸能治脚气。里内庭穴,位于二脚趾腹根向里三厘米,有定惊安神、加快新陈代谢作用,能治疗缓解胃痉挛、消化不良。八风穴,位于双脚八个趾缝弯处,有祛风通络、清热解毒作用,缓解叫背痛、牙痛;配合足三里穴和阳陵泉穴可以治疗下肢麻痹,配合八邪穴(位于八个手指缝弯处)可以治疗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独阴穴,位于二脚趾趾腹中间,有理气止痛、降逆和胃、活血调经作用,能缓解心绞痛、改善胸胁痛和疝气;配合太冲穴、关元穴、太溪穴可以治疗包衣不下。气端穴,位于十个脚趾尖,有镇痉舒筋、通络开窍、止痛作用,能缓解脚背肿痛、脚趾痛;配合八风穴可以治脚气,配合十宣穴(十个手指尖)可以治疗中风。
  脚底板六十二个反射区,对应着全身各个器官,如果要把每个都搞清楚并记住有些难度,所以我们仍化繁为简了解常用的几个。眼睛、耳朵以外的大部分头部反射区集中在大脚趾上,一般的头痛、头晕、失眠、偏头痛、血压过高过低都可以通过按摩大脚趾得到缓解。眼睛和耳朵的反射区分别在第二、第三脚趾和第四、第五脚趾下半截,按摩时可以配合脚心的肾脏反射区(涌泉穴)和右脚脚心外侧肝脏反射区一起按,除了能解决视觉听觉失调问题,还能调和阴阳、梳理气血。左脚脚心外侧是心脏反射区,适度揉按可以缓解冠心病、心绞痛,长期按可以提高心肌能力,预防部分心脏病。心脏和肝脏反射区上面是肺脏和支气管反射区,经常按能缓解咳喘、感冒,提高呼吸系统免疫力。脚心的内侧是胃脏、胰腺、十二指肠反射区,从上向下轻推这部位可以缓解胃胀气和消化不良,经常按摩可以预防消化系统疾病。脚心后侧是结肠和小肠反射区,适度按摩能缓解腹胀、腹泻、便秘,促进吸收、加快新陈代谢;把结肠反射区与肺部反射区配合一起按摩,有排毒养颜效果。小肠反射区内侧是膀胱反射区,后侧是生殖腺反射区,配合肾脏反射区按摩有助泌尿系统协调,经常按摩能排毒养颜、强健生殖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正常情况下,经常对脚底所有脚底反射区进行按摩,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体质,增强器官的协调能力,预防多种疾病。
  在《再谈养生——福从口入》中我们谈到体质与饮食的关系,同样道理,不同的体质在养脚时也要有所注意。阳虚体寒的人需要补阳,适当泡脚能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泡脚的时候可以加点干姜、艾叶、桂枝、黄芪,将材料煮开泡几分钟再兑成四十度左右的水,冬天泡半小时,夏天泡十五至二十分钟,手脚寒凉的可以用生姜、艾叶、牛膝;泡完脚按摩足底、拍打从脚跟至大腿内侧肾经。阴虚体质的人往往怕热,需要引火下行,泡脚的水温不要过高(三十六七度就行),可以加点盐,时间要控制在二十分钟以内;手脚干的加点地骨皮、白矾(将材料煮开泡几分钟再兑成温水),容易失眠的加点松针、酸浆草;泡完脚按摩脚底和脚踝周围。痰湿体质的需要祛湿化痰、舒解肝胆,泡脚不能用凉水,简单的就是用艾叶水泡,也可以加点芡实、陈皮、荷叶,糖尿病人可以用天花粉、冬瓜皮、西瓜皮,有水肿的用赤小豆,肥胖的用荷叶、泽泻、山楂、木瓜皮;著名的温胆方由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茯苓组成,适合痰湿、湿热人群使用;泡完脚拍打小腿外侧从膝盖到脚踝,能有效改善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的泡脚也要用温水,时间也不用过长,简单的可以用茵陈、艾叶水,用上面的温胆汤效果更好。气虚体质需要补中益气,简单的就是生姜艾叶水,也可以加点红花,肝气虚可以用柴胡、白芍、佛手,脾胃虚可以用黄芪;泡完脚可以跪坐二十分钟,拍打腿外侧胆经。气郁体质的人需要梳理肝气,可以用柴胡、青皮、白芍,有抑郁的可以加点枳壳,月经不调用益母草、牛膝、生地;泡完脚可以揉脚趾、按脚背、拍打大腿内侧。血瘀体质需要舒经活络、改善气血循环,可以用艾叶、生姜、红花泡脚,也可以用当归、鸡血藤、桑枝、桂枝,静脉曲张用川芎、乳香、没药、血竭,痛经可以用丹参、艾叶、桃仁、小茴香;泡完脚可以跪坐、跪走,拍打脚踝至小腿外侧、膝盖至大腿内侧。
  泡脚不仅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宜,像高血压、静脉曲张、糖尿病、心脏不好的人,泡脚时间要短,冬季可以泡二十分钟至半小时,天热了十五分钟就行,水温也要低些,最好三十五六度。阳虚体寒、湿气重的人一定不要用冷水泡,水温最好在四十度左右。冬天可以泡三四十分钟(秋冬季节最好的状态是将出汗还没有出汗时结束),夏天十五至二十分钟就够了,春夏季节可以适当发汗。泡脚不能在饥饿或刚吃过饭进行(饭后半小时以上为宜),选不准药材不要盲目用药(被电商们神话了的药更不能乱用),直接用热水就可以,旁边备热水壶随时续水保温;正常人可以在水里加点盐,有脚气可以加点醋,水深以泡住脚踝为宜。泡脚时间最好是晚上九点到十点,睡觉前半小时,泡完脚适当按摩就睡觉;泡完脚不要再碰冷水,不要吹风(除了自然风,空调、风扇也不要对着人吹,睡觉的时候最好也不要对着吹)。有心脑血管疾病、脚部有伤口或脓疮最好不要泡脚,用温水洗洗就可以;出疹子、脚癣、疥疮的可以用温水泡,泡完了涂抹藿香正气水(早晚个涂一次并口服一支)按摩吸收。
  进行脚部按摩时间一般是在晚上洗完脚、睡觉前,除了保健功能还能缓解疲劳、促进睡眠;早上起床时有人会做拉筋、瑜伽,趁筋骨松软做脚部按摩效果很明显。一般按摩时间以半小时为宜,对单个穴位或反射区三分钟左右(以该部位发热为宜),对整个经脉十分钟最合适,按摩时间过长会造成疲劳。拍打经脉一般用空心掌(手掌半握)、拳心、拳轮或橡胶、木制的按摩锤;按摩脚踝以下一般用拇指摁、压、掐、揉,用食指第二关节顶、摩,用四指指腹挠、点、刮,用单手或双手掰、握、捏、摇、拉、旋转。其他按摩手法还有很多,手指着力点和名称更是五花八门,选择时以每个人方便为宜。按摩的时候可以涂些润滑剂,不是一定要涂,通常泡完脚已经不是很干,没有润滑剂反而更利于将穴位和经络摩热。按摩的力度并不是越大越好,摁、压穴位时有微微酸痛感就行,拍打经脉不需要打疼或打红、发热,因为养生保健是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要指望一两次就会有神奇效果。按摩的时候,要选择安静没有风没有干扰的环境,尽量让心平气和,心情浮躁不安可以听点轻音乐。
  除了按摩,生活中还有不少有利于脚部养生的活动。比如早晚饭后(饭后至少半小时)的慢走、退着走、踮脚走,走路的时间约两公里或半小时就行;长期坚持不仅有利保养消化系统,更能促进腿脚经脉阴阳平衡,强健腰、腿、背的协调功能和韧性,据说还能锻炼小脑的平衡能力。近几年流行的脚部保健操也不错,其中的蹾脚跟(不是踮脚走)很值得推广,蹾脚跟在古代叫蹾踵,还有专门的蹾踵法,八段锦中也有这动作;旨在刺激脚跟,震动力能通过小腿、大腿、腰部到达脊柱,能很好的引阳下行,强健体魄。还有人喜欢踩鹅卵石,走热石板,能同时刺激脚底所有反射区,增强对应器官运行功能。
  养脚的方式方法不止这些,只要我们选对适合的并长期坚持下去,身体会用实际效果回馈我们。我们还可以把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推荐给朋友和身边人,勤于帮他们实施,也会从中收获意想不到的乐趣。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