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水稻

  • 作者: 月满西楼
  • 发表于: 2017-05-24 08:11
  • 字数:1545
  • 人气:940
  • 评论:2
  • 收藏:0
  • 点赞:1
  • 分享:

捧起饭碗,见到这晶莹的米饭,你是否记起这乡村中最常见、最普遍的农作物——水稻? 


我认识的水稻从一粒种子开始,一粒神农氏的种子。她金黄的色泽,略带锋芒的外表,微微有毛且有规则的纹理。儿时,见父亲把她泡在水里,等待她发芽,然后连同汗水一起播种到田里,等她生根。 


秧田的管理主要是对水的管理,什么时候上水,什么时候放水,这都有一定的规律。在父亲的精心呵护下,秧苗长势很旺。


等到插秧的季节,大人们要把秧苗从秧田里拔起来,扎成一个个状若粽子的秧把,装在秧夹上挑到田里,再一个个扔下田去,最后分秧插秧。整个过程细腻而艰辛。也曾跟着父亲拔过秧苗,父亲教我如何识别稻秧和稗子秧(稗子秧有白节,节上无毛);也曾跟着父亲插过秧,插早稻秧要沾泥即起,不要插得太深,插晚稻秧可稍微插深一些。我们的做法往往过火,不是太浅,就是太深了。浅了,秧苗浮在水面上,会晒死;深了,不容易生长发育。 


由稻秧到稻子成熟的过程充满着劳作艰辛的快乐。拔草时节,我站在田野中央,偶尔向远处张望:山是葱茏的绿色,田是绿色的葱茏;山坡上有我祖父祖母的坟茔,他们安详地躺在那里;山坡下是平静的村庄,女人的炊烟袅袅升起,飞鸟的影子融进蓝天,啁啾的鸣叫声响在你的心里;而四周的水稻一直延伸到我的脚下,她健康、活泼而充满生机。 


在布谷鸟嘹亮的叫声里,水稻抽穗、扬花,扬花过后的稻穗一天天饱满,坚实而沉重,她低着头,心中默默地期待。 


夏日的太阳照得火热,可这个季节叫双抢,一是要抢收早稻,二是要抢插晚稻。锃亮的镰刀挥舞,父母亲走进了金色的画卷里,弯下腰来;隆隆的打稻机踩响,热火朝天的季节,我们一起一伏。 


我认识的水稻从一粒种子开始,一粒唐诗的种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幼小的心灵中总存有疑问,明明眼前是“万颗籽”的丰收景象,况且“四海无闲田”,为什么“农夫犹饿死”呢?到了初中才恍然。另一粒唐诗的种子是《锄禾》了,现在的孩子作为学前教育的儿歌,耳熟能详。可是有多少孩子能体会“粒粒皆辛苦”呢?吃饭是糟塌饭,剩了就剩了,撒了就撒了,倒了就倒了。我们这一代人或许还能体会到一些。儿时,一家人吃饭,我掉在桌子上的饭粒或菜,父亲总是用筷子一一夹起,放到自己的碗里,我们吃不下剩着的饭,父亲定然吃下去。长大一些时,我们吃饭都非常小心,恐怕有一粒浪费,吃完饭,饭碗总是干干净净的。 


想起那些饥饿而贫穷的日子。米饭,多么奢侈的名词。记得红薯出来要吃两个多月的红薯的日子,一碗米饭扣在蒸的红薯上,那是母亲特意煮给我吃的。童年时代,似乎每年青黄不接时,父亲都要出去借粮,甚至整个村子都靠政府救济,成群结队步行着向二十多里山路外的乡粮站挑救济粮。父亲往往带回两个晒得干干的白面馒头,我和弟妹们却吃得津津有味。 


我认识的水稻从一粒种子开始,一粒中国的种子。这粒种子在十年动乱的岁月里孕育,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萌发。这粒种子质朴而纯真——为了让占全球人口22%的中国人能吃饱饭。 


这是一粒七十多岁的种子,黑里透红的脸膛就如同秋天田野里即将收获的稻子.一个标本式的中国老农形象,精神矍铄而又乐观开朗。他说,“七十岁的人,五十岁的身,三十岁的心”;他说,“最初研制杂交水稻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中国人吃饱饭”;他说,“现在的愿望是让那些贫穷的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吃饱饭,愿意为他们改良水稻。” 


“吃饱饭”,多么朴素的话语。自古至今,是多少贤明的君主的梦想。“吃饱饭”,多么朴素的愿望,那是经历了贫穷,经历了饥饿,经历了饿殍遍野的大悲之后,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最深沉、最真挚的呼唤。你做到了这一点,你是无冕之王,你是布衣天子,你是中国的种子,你是世界的种子! 


今天,我要向水稻致敬,向那些坚实的朴素的种子致敬! 


秋天的田野,一片金黄,等待收获的农人漾一脸的笑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