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传统文化的危机管理

  • 作者: 柳如是
  • 发表于: 2015-06-20 11:38
  • 字数:13797
  • 人气:2525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摘要:

发展是人类的永恒话题。社会需要发展,就需要摒弃旧事物,传统文化作为旧事物被列入了被抛弃的范畴。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传统文化今日已成为往事,我们所一直倡导的和谐发展就是要抹杀掉我们的最美好回忆吗?传统文化面临绝种的危机,所有人都会深思社会与个人的责任,但其实不然,只有传统文化自己才能救自己,而人类只是起引领作用。传统文化失去的不是其内容,而是其“转危为机”的能力,而重塑这种能力需要贯彻人类对其的危机管理。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上的最大失败不是未能将其保护,而是将其始终当作文化来对待。《传统文化的危机管理——以春节传统文化为例》旨在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危机以及产生危机的内部因素,从春节传统文化出发,仔细探讨中国人如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危机管理,从而使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实现自我增值,把握住“转危为机”的历史命运。出自《周易》的“易”文化是中国危机管理思想的智源,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危机管理观中。[1]可是,中国人喜欢反复咀嚼这种文化,却没有使用的心思。

关键词:传统文化 危机管理 春节传统文化 转危为机

 

The crisis manage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n example

 

Ruidong Cao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ngineering College,Jiangsu Nanjing 10307China

 

Abstract: Development is the eternal topic. The needs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we need to abandon the old,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old things are included in the abandoned field. In those years we had to chas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day has become the past, we have been advoca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s to erase the memories of us together?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facing the threat of extinction, everyone will think of social and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but in fact, onl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save himself, and man is the leading rol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ot lost its content, but its "ability to turn the crisis into an opportunity", and reshape the ability of crisis management of human needs to carry out the. Chinese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biggest failure is not to be protective, but its always treated as culture. "The crisis manage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 Taking the traditional spring festival culture as an example" to internal factors in-depth study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crisis and the crisis, start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explore how to achieve Chinese crisis manage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o as to realize self valu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ide, hold "the historical destiny to turn the crisis into an opportunity.". From the "book of changes" in the "easy" culture is China crisis management thoughts about traditional culture, penetration in the Chinese crisis management concept. [1], however, Chinese like chew on this culture, without the use of mind.

Keywords:Traditional culture;Crisis management;The Spring Fest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To turn the crisis into an opportunity

 

一、中国传统文化状况概述

1、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文化,被附加了中国传统的含义,便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生存的空间是由社会提供的,狭义上与文化自身周围环境有关,广义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结晶物。而当中国进入信息技术革命时代,这个时代之前所有的文化都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既包括了中国古典文化艺术,也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智慧谋略与思想结晶,更充满了中华民族人民的精神梦想。传统文化也有优劣、好坏与善恶之分,归根结底适合当代发展的传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弘扬;不适合当代发展的文化是落后传统文化,需要摒弃。

传统文化最深刻的意义在于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纳汲,使个人在文学艺术学术方面有很好的造诣,提升思想和智慧,认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意义,努力追求完整的个性、追求人格的尊严平等,展示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独立人格,践行着自尊自爱的生活经验,从而改变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

中国历史赋予给了传统文化强大的文明底蕴,使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也成为了中国人的身份象征。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过程通过辛勤劳动与生产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中国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也将会创造新的传统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危机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是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的过程无法调整自身的发展,从而无法适应整个时代发展的现象。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一种时代发展的隐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可我们正在经历失去或已经失去了。

中国传统文化危机的主要表现是传统文化失去统治地位,重要表现是其精神文化的丧失,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改造和利用。[2]“扶不扶”这样的社会热点话题考验中国人在尊老以及助人传统美德的遗失,我们所熟悉的传统节日以被当做“假日”的形式消遣,文化遗产一点一点地濒临灭绝,以“金瓶梅”宣传色情文化。

文化危机是贯彻在文化艺术与精神人格方面。它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但传统文化危机的存在会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遗失,也会使中国古典艺术文化绝种,失去文化之根,更会使社会的不良势力更加壮大,妨害社会的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的最大表现是濒临灭绝,即所有中国人失去民族文化之根。或许,我们所有人都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不在于其会消失,而在于中国人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死亡时的恐惧。很多时候,中国人认为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故一直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可是当文化已死,他们只能留下无穷的遗憾。

传统文化危机不能通过物质实现挽回,而且会将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事业。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属于文化范畴,而这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伟大实践和历史使命。倘若我们不能拯救中国传统文化于危急存亡之际,我们失败的不是传统文化,而是我们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时代发展。

之所以称为危机,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并未陷入绝境,我们的挽救仍有意义。

3、中国传统文化危机原因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树大根深是一个事实,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更是一个真理。中国人所一直贯彻的“泱泱大国”理论在近代中国的各方面都失利于欧美发达国家,而在当前社会中的崇洋媚外思想进一步地打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对于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危机的外部原因中,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缺乏法律保障[3]:政治与制度挂钩,而制度又是由法律体现的。不管怎么说,我国法律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未能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统一。中国的法律一直在发展,但是,始终是赶不上危机产生的步伐。中国对于文化的法律最大的缺陷在于过于注重对于文化产业的保护。而文化产业由于其经济性,与时代文化相挂钩。很显然,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责任与义务。

2)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准不明确: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时代的发展中越来越肤浅。我们所制定的标准情况是处于极端的状态,即强迫性行为或者是毫无原则地保护,在这个社会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很多时候是依赖内心的准则,社会公众对于传统节日地一位接受,如端午节里的一些传统的东西真不一定是好的。所以,我们现代人接受传统文化时要批判地接受,我们要谨慎地对待不能够与时俱进的东西。[4]而在某种妨害到传统美德的社会热点话题出现,中国人将会发动舆论的力量毫不留情地抨击。

3)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人民的人口素质始终未能够实现最大程度地完善。在面对传统文化渐趋濒临绝境的命运时,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有些人深谙传统文化的保护不会一帆风顺,故在挫折面前选择了放弃,更有人陷入了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浪潮,对于中华文化所发扬的艰苦奋斗表示畏惧。不管怎么说,我国人民在传统文化思想的层面上过于向前发展,超越了传统文化发展的深度。

4)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正在和世界文化接轨。一方面,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然而,另一方面,我们所有人都不得不接受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这主要体现在“过洋节”上。其实这种现象是中国发展进程中过快地反映。经济决定文化,我们的中华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也必须以迎合世界文化而努力。这样的冲击非常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进程。

上述的归纳主要涵盖的是外部原因。但是,很显然,中国传统文化步入危机的最重要原因是在于其无法追赶中国发展的速度,而影响其文化建设速度放缓的最直接原因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这是传统文化内在因素。我国人民都很愿意接受自己本身没有好好保护传统文化这个事实,但是曾几何时,又有多少人思量过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因素。

传统文化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在时代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现代社会需要的文化是改革与创新,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爱国与践行传统礼仪道德规范。或许,社会需要发展,就需要现代文化,需要摒弃传统文化。很显然地,传统文化在这两者之间的战争中落败了。但中国人错误地将两者对立开来,则犯了更大的错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并非是无药可救,只不过需要给传统文化注入一股新的力量,以期能够实现传统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虽然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刻的因素在于自身,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传统文化面临危难之际,应当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予其继承与发展的保护。或许,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是,十四亿中国人的力量足以撼动乾坤。

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东西会妨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毫不留情地摒弃,某些东西不合时宜,需要对其改造和创新完善,以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某些东西不管历经千秋万世,都必须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主旋律。

历史的发展是不留情面的,倘若传统文化不经过发展,势必会消亡。然而,在这个时期,我们最需要做的是转变对传统文化的观念。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以文化的观念来对付它,而是以企业生产文化中的危机管理来对其进行“转危为机”的命运博弈。

4、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管理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转危为机”地辩证思想存在于《孙子兵法》中,而且“祸兮福之所倚”这样的传统文化智慧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昨日的成功也可能是明日的毁灭。“危机”这两个字,本身就预示着当危境出现时,就看人们能否采取正确的应变手段进而获得转机,正所谓:“危机就是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全看我们的应变手段而确定。[5]我们眼中的、身边的传统文化面临危机,其危机程度已经无限逼近于灭绝的状态,而在面对这样的文化危机,中国人需要贯彻迎难而上、一干到底、永不服输、百折不挠的危机管理态度。

危机的出现是必然的,但是听凭危机继续恶化的行为实在是令人感到诧异。中国人在时代浪潮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了危机边缘,首先需要的是端正态度。在危机、困难、挫折面前,我们的生命与未来挂钩,我们的梦想与坚强成正比。很多时候,中国传统文化并未死亡,但我们的社会已经放弃了拯救他的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需要管理,而不是处理。处理意味着在危机出现时给与其相应的临时处置,而之后又放任危机的继续恶化。处理只是暂时的解决方案,而管理不同。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谋求更大的效益,技术的革新是一个方面,而有效的管理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也必须以处理企业的危机那样以管理的方式来挽救。

倘若中国人始终以对待文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也只能局限于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或者致力于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保护,这样下去,中国传统文化的拯救也就只局限于拥有文化保护意识的精英群体了。社会是一个最大的企业,我们的文化是这个“企业”发展的生存动力与指引,失去了这些,企业便失去了颜色,只会形成千篇一律的风景,“员工”也会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来建设“企业”。是时候转变文化观念,它可以是文化,也可以是一种在社会无形意识,文化可以拯救,但意识必须采用管理的方法才能够实现最大程度地解决。

祸兮福之所倚,危机的镜面是转机,管理是制度的体现,又是人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才会有“转危为机”的可能。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其特殊性,在长时间内保持危机状态也是不太可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当我们碰到困难时,不要把它想象成不可跨越的障碍。因为,在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只要你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大的力量是团结的力量,而我们需要给其灌输理性的管理思维。

 

二、春节传统文化状况概述

1、春节传统文化概述

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古老、最热闹、最丰富的节日,它所蕴含了中华民传统文化的优秀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人民虽然长期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但在春节里人们能够分享这一年中的酸甜苦乐。春节最核心的传统意义是团圆和幸福,既包含了中国式家庭的团圆与相聚,也涵盖了对过去一年以及未来一年的祝福与愿景。春节传统文化的大部分内容都折射出中国人民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梦想。

难以否认,中秋、端午、重阳、清明等传统节日各自具有相应的传统节日文化,但这些文化又带有很强烈的地域特色。而春节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地域特色不是很明显,但也因此,很多形式成为了所有人心中的那份永远不会淡忘的记忆,这样使春节个别突出于其他传统节日。但是,那些年我们的春节传统文化记忆很多被遗忘、舍弃和滥用了。

那中国人过年有很多习俗,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发红包、年夜饭等等。那些年我们不该遗忘的春节习俗包括了腊月二十三的糖瓜粘、腊月二十四的扫房日、腊月二十五的糊窗户、腊鱼二十六的炖大肉、腊月二十七的宰公鸡、腊月二十八的白面发、腊月二十九的蒸馒头、腊月三十的吃饺子、年夜饭,而重头戏在大年初一时的拜年与压岁钱,走亲访友等活动。春节的传统习俗是一系列的传统习俗的集结体,也是中国传统习俗文化的聚焦。

春节是中国人的身份象征,更是描绘和演绎梦想的重要载体。它的存在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填满了空挡,也积累了真正意义的民族成长。这样一年一度的盛会在时代浪潮中有得有失,也是改革开放沧桑巨变的见证。

2、春节传统文化状况概述

春节传统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不同,它所面临的是不是危机,而是更加繁荣的发展。我们无法否定在时代发展的步伐中,不少传统文化习俗已经被人们所遗忘,春节所传达的传统文化的味道淡了。

不管怎么说,春节是中国人最基本的象征。我们应当继承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努力弘扬民族文化。但是,在“失”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春节的认知不深刻,春节习俗的继承有待改善。[7]这或许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随着岁月的变迁,曾经的那些老人大多已经故去,在中国家庭的教育背景下,习俗自然也就毫不意外地走上灭绝。同时,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自然也就不必牵扯那些旧例了。很显然,这是春节传统文化走下坡路的表现。、

面对春节传统习俗文化的丧失,我们需要搭建文化桥梁,发扬春节文化,使之适应于时代,得到时代的青睐;也必须调整相关政策,保护传统民俗,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新的传承;更需要开展文化教育,推动文化发展,在现代化通讯工具不断发展的今天,可通过各种媒体,来加强对春节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春节传统文化深入人们心中。

也正是因为很多中国人意识到春节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春节一直在发展着,人们对于保护春节习俗意识的加强,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春节,更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衍生出新的文化,最深入人心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晚。·但同时,春节带给社会的另一方面的压力,那便是春运。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里一直在发展,传统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新媒体的形式传达着时代和传统的精神,是新时代文化事业的一大壮笔。

春节发展有得有失,但终归是得大于失,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春节的传统习俗在某一天会销声匿迹,但是,倘若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对其进行危机管理,春节恐怕会变成一个重要的、没有灵魂的法定假日吧!你我虽不是春节的缔造者,但必须在我们的管理看护下保证其健康发展。

其实,春节传统文化的危机管理自春节诞生时便开始了,古人们通过传统习俗将其内在的价值发掘出来,以这种方式管理其文化发展趋势。但是,中国千百年一直这样地管理,不仅不利于保护传统习俗,更使春节失去了本身的价值。现在是全球经济时代,对春节的危机管理可以是你我所有的中国人民,也可以是市场和政治体制、法律法规,甚至可以是外来文化。这样下来,多种形式的危机管理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继承的重要力量。

美丽的事物都是明亮的。在所有明亮的事物中,明亮的灵魂是最美的、最动人的、灵魂明亮的,是指灵魂处在洁净、纯粹、温暖和自省自知的状态。[8]千百年来春节追求人性的美好和人民的幸福这一核心价值意义在今日的社会开始动摇。这是最可怕的事实,故一切需要管理的方式解决春节传统文化的危机。

3、春节传统文化危机管理例证1——不得不创新的春晚

创新一直是中国强调的热点话题,创新的可以是技术,也可以是管理。

春晚是新时代背景下推陈出新的综合节目盛举,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又是对时代的礼赞与见证。

春晚的真正意义上的开始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而对于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首次亮相时报广场的“春晚”宣传片分两部分,时长各3分钟,羊年春节前后播出。212日起播放上部,内容为往年春晚经典节目回顾;19日后播出下部,内容为2015年春晚精彩剪辑。12日播出的宣传片既表现了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展示出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追求幸福和谐的现实风貌。[9]春晚是春节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形象。这场盛会是世界上人口参与规模最大的盛会,也是中国人几乎全民参与的盛会。

春晚既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又是对未来一年的预测;春晚既是对时代精神的归纳,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春晚的形式涵盖了戏曲、舞蹈、喜剧小品、诗朗诵、武术、相声、歌曲、戏曲、舞蹈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近年来,春晚舞台上兴起的新节目是魔术。但是,春晚在近些年来对中国国粹有了很好的发扬。

2005年春晚,中国21个平均年龄21岁的聋哑演员将《千手观音》舞蹈演绎得惟妙惟肖、美轮美奂,营造出层出不穷、千变万化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赢得了全国观众“激动、流泪”的评价,领舞邰丽华和编导张继刚也随着这走红而家喻户晓。《千手观音》是时代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传统自强不息的品质最好的结合,彰显的是中国人在厄运困难面前始终不放弃对美好未来与幸福人生的执着追求,体现的是中国人最美好的品质。这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最大胜利,感动了亿万华人,也自然地成为了中国国宝级文化遗产。

三十多年的春晚在歌颂时代精神的同时,一直走着发扬国粹文化精神的道路。无论是通俗的、高雅的、不同地域文化、传统习俗都在这场盛会中有了很大程度的继承与发展。这也是中国成功保护春节传统文化的重要例证。春节传统文化危机管理的精髓也正是在这里。其实,春晚是国家级别的传统文化危机管理,这场管理的参与者涉及了几乎全体中国华人。危机管理一方面需要解决危机的专门制度,更需要在制度背景下的人们能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严格落实制度。春晚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并且在制度背景下全民积极参与,全民服从管理,全民落实制度,从而在中国政府以及春晚主办单位的领导下完成了对春晚的有效管理。这一场全球华人都积极参与的人类盛会只能依靠强有力的管理才能有效地实现。同时也通过了管理和各种高科技手段使春节传统文化刻进了中国人的灵魂,使春节传统文化的危机“转危为机”,实现了理想化的危机管理路径。

可是,在三十多年的春晚服务人民到召唤大众的历程中,春节联欢晚会却并未实现预期的转型道路。这也是中国春晚不得不创新的原因。从19962000年,应该说是春晚舞台变化比较剧烈。通过这五年,春晚的舞台上形成了一种习惯,每年但必须要创新出奇。也因此,大家对春晚的大胆创新是给予承认的。[10]但是,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的春晚比现在有滋味?主要是那时的创作有一个宽容的环境,而现在创作基本上是带个镣铐跳舞。为什么如今的春晚没有再出现《千手观音》这样的世界奇迹?

春晚的一个作用是能够大致预测未来一年的社会话题。春节传统文化需要以更加直观和成功的形式引导人们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春晚毕竟是国家级别的盛会,故不会是最深入人民群众中的文化。一年一次的盛会必须一击必中,必须长久地召唤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诉求。春晚的存在本来就是中国春节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的壮举,但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春晚的创新是需要创新危机管理的。

危机管理不是在危机出现时对其的管理,而是对其的预测与控制。这就必须要求才创新管理体制,创造性地走出特色的危机管理道路。春晚需要创新,而春节传统文化的危机需要实现创新管理。这场创新管理的主人公是全球华人,也必须统一在一年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体现在这场年度盛会中。

春晚是对过去一年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体现与归纳,不仅是春节传统文化,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虽然,在三十多年的春晚没有打破创作的锁链,使其管理体制未能够实现创新管理,从而调动人民在传统文化保护上的积极性,走上了下坡路。但是,我们很相信中国人很快会明白如何才能够实现危机管理的最有效方式。

2012年的春晚以“致敬三十年”主体段落,已取消商业广告的形式,意在回归传统,但是,去商业的方式没有达到2012年春晚的预期效果。[11]其实,中国的春晚带有很强烈的政治色彩,传统文化的危机管理也是由政治体制控制的,虽然能够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现实和反映相应的传统文化保护,但逐步地开水脱离人民的文化。春晚是人民的盛会,也是由人民共同创造的奇迹,故其传统文化的危机管理更需要放权给人民,让位于市场。传统文化的危机管理需要由市场来控制,由人民来实施。

4、春节传统文化危机管理例证2——海安的“包子文化”和“杂烩汤变革”

海安,是我的家乡,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的一隅,其地域特色具有明显的江淮文化。春节也是海安人至关重要的节日。逼近春节,海安在春节传统文化的最大体现是“包子文化”,即为“蒸馒头”。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到了腊月二十九,发的面已经过一天的发酵,家家就开始蒸馒头。[12]这样做事为了将春节的吃食准备好。根据一段时间对海安人的观察,海安的“包子文化”在很大情况中是大家到附近的小吃店购买包子,包括肉包、菜包、萝卜丝包。因此,每年过年的时候,都能够发现海岸的包子店门口挤满了人。而海安属于江淮地区,最钟爱的包子是蟹包,这类包子价格比较昂贵,但同时需求量有比较大。

春节传统文化的“蒸馒头”是以家庭为单位自主地“蒸馒头”。但是,由于“白面发”这门手艺的丧失使大多数海安人不得不依赖于“进口包子”。但是,在包子市场的长期垄断下,一部分海安人开始寻求新的方法。如今年的一部分人相继来到某一位会做包子的师傅家里,来学习包子的发酵与制作,他们甚至学会了如何制作蟹包。以往,灌香肠是属于每家每户都会做到的事情,但如今,这样的行为使越来越多的家庭掌握了包子的制作方法,为以后家庭制作包子提供了多技术基础。更值得称道的是通过这种“学习”,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春节的气氛更加浓烈。

在市场激励的作用下,很多人重新掌握了春节传统习俗,使这种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这是对于“蒸馒头”出现断层危机的管理。与春晚不同,海安人的这种行为更强调市场对人们的激励。而这种传统习俗的拯救的得益于人们自发地对其进行危机管理。本来会是需要一辈子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包子,现在开始打破这种垄断,将存在的危机转换成了发展的机遇。但是,与春晚最大的不同,自发性比较强烈,故不像春晚那样能够实现统一和高效的控制,所参与的人民也不是很多,但是成功地发挥了市场的作用,打破了少数人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垄断。

而海安的“杂烩汤变革”是具有海安地域特色的春节习俗。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粮食短缺和海安的国营饭店的发展,大多数海安家庭对于杂烩汤都比较钟爱,自然这道菜也就成为了海安人民在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一代青少年对于国营饭店和粮食短缺的记忆不是很突出,故对杂烩汤没有太大兴趣。故曾经的杂烩汤爱好者在时代的发展下,对这种风俗进行变革,其实很简单,即是让火锅取代了杂烩汤。这种做法同样是“一锅炖”的表现,不过增加和扩大了人们对于年夜饭的美好记忆。大年三十的夜晚沉浸在美食和团圆的喜悦中,既符合了老一代人对杂烩汤的需求,也同时满足了青年更加时尚的年夜饭标准。

“杂烩汤变革”形成火锅,这样的做法是对传统习俗的创新与发展。杂烩汤的意义在于如同食物一样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而发展形成的火锅对这种意义保持的很好,甚至还有所强化。和“包子文化”一样,都是人民群众自发性地对传统习俗进行危机管理,以期更能够适应更多人的需求。

春节传统文化在海安这个地方曾一度遭遇危机,但是,由于海安人具备智慧,更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危机管理,从而很成功地将危机转化成机遇。在此背景下,海安人延续了传统文化的生命,也带给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保障了所有海安人对于美好幸福人生的憧憬与追求。饮食只是海安春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折射出一个地区、一段岁月的历史变迁和危机管理过程。

5、春节传统文化危机管理例证3——我家庭的“请人”

我的母亲来自于农村,而我的外婆生了五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不知不觉中,家庭形成了一个惯例,即每到春节外婆的儿女便会承包一个“请人”活动,这件事有的时候会在每个家庭的家里举行,也可能是在饭店里举行。这种活动作为我们这个家庭的习惯,渐渐成为了风俗。迄今为止,这种“请人”已经有十几次了。今年又再次地轮到我们家“请人”,我们在家里“请人”,故有必要保证家里的干净整洁。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在严冬腊月二十四“扫房”,开展全民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是中国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即是保护民族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中华先民智慧和进步的标志。[13]但是,我们家庭对于房屋的干净整洁有点呈现强迫症。在一件事情上,我的奶奶竟然在三层楼高的窗台外边擦窗户。这实在是非常可怕,稍有不慎,就会失足掉下去。为了“请人”而不得不拿生命安全当回事,我们家将这种适度打扫的优良传统演绎成如今的威胁家庭和社会安全的行为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而且,我的爷爷奶奶已经步入老年,已经没有多少力气筹备这样的家宴。

我不明白,这种错误的习惯在今时今日已经造成了如此的伤害,春节本是喜庆的事情,但是,在某些错误的陋习的影响下,不由得让我们担忧。有的时候,我们在不经意间产生了错误的习惯,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春节传统文化的危机管理也贯彻在对错误陋习德革除。春节传统文化的核心意义是对美好幸福人生的追求,但是,为了过分保护不合规矩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正视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否真正意义上符合社会的发展、生命的安全以及人性的满足。

和我家庭的“请人”相类似的,国家规定专门区域用来放烟花,这也是对春节传统文化合理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危机管理的核心思想是“转危为机”,自然也包含了“转危为安”的思想。创新危机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对不合时宜的春节习俗或者是传统文化立即给予剔除和惩治,以防有的人利用传统文化的漏洞而对社会进行破坏。

 

三、创新传统文化危机管理体制 发扬社会主义优秀传统美德

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危机,而是面对危机却没有足够的勇气来战胜它。中国人在面对挫折时,首先会想到他人的因素,却很少深思自己的原因。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而根除这一劣根性的方法是发扬社会主义优秀传统美德,而能够实现的唯一方法是创新文化危机管理体制。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14]但这只是一个人的作用,中国人最强调的精神是团结力量。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项历史伟大事业,我们最需要,也是最难凝聚的力量是文化的力量。

这个时代各个国家比拼的是文化软实力。但是倘若一个国家连民族文化之根都无法保护,这个国家失去的不是发展,而是存在。很遗憾地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向这个趋势发展。但很庆幸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处于危机状态,并不是绝境。在中国传统文化村的保护上,其仍然存在转机。

传统文化实现由“危机”向“转机”的伟大转折,必须创新传统文化危机管理体制。传统文化存在的最大转机始终是这个社会中的人民,而传统文化危机管理体制需要广大人民依赖市场来创建,而政府应当为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体制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够打破人性的“锁链”,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文化不等同于政治、经济,他或许不会与你的想法亦步亦趋,更不会出现必然的结果。可是,越是这样,我们越不能放松对文化的危机管理力度。从现在开始,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观念不能再以文化看待,而是需要将其放在经济或者市场中仔细研究,深刻探讨。

我们的春节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得有失,但毕竟是得大于失。从上述的例证我们能够看到在明确的体制下,人民们自发地或者强制地踏上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的道路。虽然,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可能实现全民参与,但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对传统习俗留恋、尊重以及保护、传统文化只要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便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否则,就会是陋习。

在创新传统文化危机管理体制上,“危机管理”是需要制度,更是需要能够切实履行危机管理的人民,这也就是发扬社会主义优秀传统美德。发扬社会主义优秀传统美德一方面体现在创新危机管理体制的背景下满足人性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则是人民需要发掘自己本身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依赖于经济、政治,也可依赖于文化本身的弘扬真善美的需要。我们中国人一直在很努力地追求着发展,当然也会包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也正因为如此,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无可奈何地舍弃某些东西。可人不应当将“根”当作无关紧要的扔掉。人因为有情感,所以才更需要管理,因为它能够统一人的情感和理智,让人在危机面前有勇气来挑战。或许,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中国人的一块心病,可是心病需要心药医,但更需要“良方”。

 

参考文献:

[1] 刘薇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危机管理观》[J]. 中国知网 2010.5.6

[2] 胡光宇著 《中国治理:中国经验》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9 P145

[3] 齐晓静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J].中国知网 2012.5.24

[4] 梁宏达著 《老梁说天下:聆听思想脉动,关注天下苍生》 [M].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3.12 P83

[5] 苏伟伦编著 《危机管理》 [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7 P1,2

[6] 白军著 《胡雪岩经营课》 [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4.6 P199

[7] 叶津杨,符加侬 《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的现状调查》 [J]. 现代交际 , Modern Communication, 201302期;

[8] 贾平凹主编 《当代阅读经典》 [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4.5 P238

[9] 李晓宏 《央视春晚宣传片首次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 [EB/OL].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5.2.14

[10] 梁宏达著 《老梁说天下:聆听思想脉动,关注天下苍生》 [M].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3.12 P93,94

[11] 郭镇之 《从服务人民到召唤大众——透视春晚30年》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210期;

[12] 索蓉芝 《春节晒年俗: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EB/OL]. 亚心网 2011.2.1

[13] 佚名 《那些年不该遗忘的春节习俗》 [EB/OL]. 百度文库 2015.2.14

[14] 丁东红主编 《领导干部人文知识选读》 [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11 P267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