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缺乏思想和精神的纱布

  • 作者: 西岩
  • 发表于: 2015-01-19 01:01
  • 字数:5507
  • 人气:2144
  • 评论:1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被遗忘的理性

影子

《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萧红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为线索,尽情肆意地描写了家乡的风光,风情和悲凉的时代气氛,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叙事细腻深刻,委婉动人。表达了作者对盲目、愚昧的国民劣根性的忧愤。

《呼兰河传》共分为七大章和尾声。七大章主要写了胡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写出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小镇。著名作家矛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一)印迹

那里人们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己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喋喋不休。

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的,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冬把大地冻裂了的时候,这个并不繁华的小城里车夫、掌柜、卖豆腐的人、卖馒头的老头、卖豆芽的女疯子、乞丐、行人……狗、猪、羊、马、毛驴……水缸、水井……粮食、油、盐、布匹……首饰店、布店、油盐店、茶庄、药店等等一系列所见所闻都展现在作者的眼前。

萧红细腻的描写了旧社会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入其途,走进9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东西二街道,灰色的生活音影,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是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在东二街道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雨了,那泥坑就变成河了;附近的人家,就要吃他的苦头,冲到人家里满满是泥,等坑水一落了去,天一放晴,被太阳一晒,出来很多蚊子飞到附近的人家去。同时那泥坑也就越晒越纯净,好像在提炼什么来似的,好像要从那泥坑里边提炼出来点什么似的。

这大泥坑子出乱子的时候,多半是在旱年,若两三个月不下雨这泥坑子才到真正危险的时候。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那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等有东西掉进去的时候,路人只是在一旁袖手旁观,视而不见。同时有的还站在旁边喝着倒彩。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到:多么愚昧的人民啊!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东二街道除了大泥坑子这番盛举之外,就没有什么了。那里的人们也不过是自己默默地在那里做着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可以使别人开心的,也不能招来什么议论,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在春夏秋冬无聊的交替之间,也只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的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

呼兰河不仅仅是呼兰河,他可以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要为他们准备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假若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并不会茫然无所对答,他们会直截了当又不加思索的说出来:“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怪不得城里人,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小镇的阴影成为当时全中国笼罩着灰色面纱的写照。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是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的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在人间被吹打着。

 

(二)没有思想和精神的死城

呼兰河除了一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

跳大神;

唱秧歌;

放河灯;

野台子戏;

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

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

跳大神有鬼,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是把灯放给鬼,让它顶着个灯去脱生。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也是烧香磕头的祭鬼。

只是跳秧歌,是为活人而不是为鬼预备的。跳秧歌是在每年正月十五,正是闲的时候,趁着新年而起装来,男人装女人,装的滑稽可笑。

狮子、龙灯、旱船……等等,似乎也跟祭鬼似的,花样复杂,一时说不清楚。

在这个小城里生活着一群平凡而又无知的人,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跳大神,唱大戏,放河灯,他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一年四季他们老老实实地接受苦难。尽管每个人的人生都在禁受着一年四季的考验,但至少也该有奋斗和抗争吧,又怎么可能逆来顺受呢?呼兰河小城它就是一座没有思想和精神的死城,即使天上的太阳有时显得特别大,呼兰河这个小城也是不会感觉到温暖的。

 

(三)温暖的回忆

随着视角,一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里性格鲜明的小姑娘萧红,体会到呼兰河的生活。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萧红的祖父。

萧红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熟悉记得的只有:祖父,“我”和后院。

在后院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蚯蚓,样样都有。就在那样的后院里萧红与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园中的情景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

太阳在院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的使人睁不开眼睛,亮的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底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可是白云一来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萧红在后院里玩腻了,玩累的时候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萧红让她的爷爷一次次的藏起阳帽,总放在同一个地方逗着玩,就像老太太永久讲着“上山打老虎”这一个故事给孩子们听似的,哪怕是已经听过五百遍,也还是在那里回回拍手,回回叫好。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院,我,这三样在作者自己看来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日子十分漫长。祖父就像仅剩的一缕阳光问管着作者幼小的心灵。

在园子里作者的世界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世界,而是宽广的;在这个园子里作者的笑声不知有多大,连她自己都会感到震耳了。

童年永远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岁月,即便是作者后来又经受悲凉凄苦的人生,但这些美好的回忆依然温暖着她,支撑着她。

 

(四)荒凉的院落

一到夏天,蒿草长没大人的腰了,长没作者的头顶了,黄狗进去,连个影子也看不看见。

夜里一刮起风来,蒿草就刷拉刷拉地响着,因为满院子都是蒿草,好像雨下的特别大似的。

作者在文章中一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伏笔。

祖母死了,作者也渐渐地长大了一些。刮风和下雨这院子是很荒凉的。就像晴天,多大的太阳照在上空,这院子也是一样的荒凉。没有什么显眼耀目的装饰,没有人工设置过的一点痕迹,什么都是任其自然,愿意东,就东,愿意西就西。若是纯然能够做到这样,倒也保存了原始的风景。

荒凉的院子里年久的房屋出租给了漏粉、养猪、拉磨、赶车等不同职业的人们。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瞎子的头上,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觉到实在是温暖的。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穿暖。但现实他们却是吃不饱,也穿不暖。

他们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没有什么好惊讶。

逆来的,顺受了便是一辈子。

 

(五)来去若空

平淡的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作者在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这一切并没有让小团圆媳妇变的“更听话,更懂事”反而尽早的折磨掉了一个年轻的活生生的生命,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他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愚昧无知,长久以来传下来的本能生活态度造成的。

小团圆的媳妇死了,来的时候还活蹦乱跳的,谁也没有料到,会走的那样匆忙,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不过是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啊。那小团圆媳妇呢?他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才14岁而已,却为人妻,为人媳,她该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骂,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个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人们在知识中变更得更加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小团圆媳妇的死,使人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那样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归结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诸如此类,我不敢想象那婆婆的境地,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时代,活着的人们还能做些什么。

小团圆媳妇一家的悲剧,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的形象都静静地从高处看着我们,帝制到民主的转变,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们都经历过了,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存在每一个人的骨血之中。

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莫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只是,不要再那么无奈的活着,又无奈的死去,来去若空。

 

(六)纯粹滑稽

作者家的有二伯,性情真古怪。他很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他很喜欢和大黄狗谈天。但他一和人在一起,他就一句话没有了,就是有话也是很古怪的,使人听了常常不得要领。

文章内容读来迭起,彻底反映了当时的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从有二伯来说吧,和书里的其他人一模一样有真名,但为什么要使用假名呢?每当掌柜的叫他有二爷,有二伯,二掌柜他便喜笑颜开,这是因为他觉得伯,爷这个字地位辈分高。而小孩子叫他小有子他便开始追打他们,这说明他还是十分有自尊的。

其实他也十分值得同情,他的一系列上吊,跳井,最后还念念不忘柴堆上的小洋蜡,在别人看来这纯粹是滑稽戏,但也说明了他的无奈,这也许是为了表示他的存在吧!还有就是他十分贫穷致使他的偷窃行为,这是一种可悲的做法,也说明了他在作者家里的地位低下。同样他也十分勇敢,犹如他在晚上念的一样:“毛子 在街上跑来跑去,那大马蹄子跑得呱呱的响,我在自己煮面条吃呢……”“杀又怎么样!不就是一条命吗?”说明他的勇敢,还有一次他被祖父毒打一顿而他却跟个没事人一样。

 

(七)命运恐惧

读《呼兰河传》愉悦陪着沉痛,神情伴着怜惜,随着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腐败一角。

这个小镇里萧红将他描写得到处好似暗灰色的凄凉和暗灰色的如同一张纱布,不知不觉的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遮住了如阳光般灿烂的人的笑脸。只是偶尔有“阳光”稀稀拉拉的洒下来,但也是一逝而过。转眼即来的,还是暗灰色的“乌云”……灰色的色彩。

小说中另一个让人佩服的人物就是冯歪嘴子,他是个敢于追求又敢于抗争的勇敢者,当不幸降临,他失去了最爱的妻子还要抚养两个孩子,左邻右舍都说他这回非完不可时,他却照常的活在世界上,照常的负起他那份责任。他就像注入呼兰河小城的一股新鲜的血液,让人振奋,让人学着改变,让人不向命运低头。

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让我不知道那个迷茫的人值得去怜惜活着痛恨……

 

(八)忘却的记忆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萧红的祖父,现在埋着她的祖父。

从前那后花园的,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院子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念念的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记忆中的光景变换着,早已物是人非,人去楼空,好一派荒凉凄惨的景象。不得不让我想起李清照词中的那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记忆中那无人过问的往事已积满了灰尘,尽管回忆充满苦涩,但也充满了温暖。忘却不了,难以忘却,而时间和时代在变化着。

 

(九)善良的痛恨

没有什么好惊讶,就像发生在呼兰河小镇上的那些萧条的事一样平凡。在那里,人们和迷信,随处可见因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个悲剧。他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

一个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的提不起劲的生活,对别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们对生活的麻木,使他们已经失去了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极!是愚昧!怎么连改变的念头都不会有?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文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命运一样惋惜。

胡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

灰色低着头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种“封建”正悄悄的用它们狡黠的眼睛张望着。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不仅形象生动,还有大量的讽刺意义。

故事看完,心依旧沉浸在那一片灰中,又想起那段话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2014222日于会宁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