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文学翻译的黄昏是如何形成的?

  • 编辑: 千寻
  • 发表于: 2014-10-22 23:15
  • 字数:831
  • 人气:1269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当今中青年的译者,翻译水准较之老一辈翻译家有明显差距,得到学界和大众普遍认可的译者可谓凤毛翎角。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文学翻译的惨淡景象呢?
  文学翻译家傅惟慈
  3月16日,著名翻译家傅惟慈去世,本已凋零的外国文学翻译界再失大家。正是由于傅老的精湛译笔,才使我们领略到毛姆、托马斯·曼、格雷厄姆·格林等人作品之妙。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近年来新出的外国文学著作,不如早年间的译本好读了,就连最近的几位外国诺奖得主作品,因语句不顺而读不懂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人们的普遍共识是:当今中青年的译者,翻译水准较之老一辈翻译家有明显差距,得到学界和大众普遍认可的译者可谓凤毛翎角。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文学翻译的惨淡景象呢?
  没有人愿意从事职业翻译了吗?
  不是。翻译依然很热门,只是文学翻译变冷门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傅惟慈先生翻译文学作品的年代,懂外语,会翻译是件很荣耀的事;而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翻译沦为了一个普通岗位,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种略显枯燥的工作。而实际上,老一辈翻译家辈出的年代,受极左思潮影响,全国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很有限。如今,在小学开办英语课已经非常普遍,几乎每个综合大学都有外语专业,中国人的外语普及率远非几十年前可比。
  从专业角度来看,全国拥有英语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就有220所以上。作为选拔职业翻译人才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尽管通过率常年维持在1/10左右,但依然报考者如云。仅2013年的报名人数就达54065人。据估算,全国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不少于40万。
  然而具体说到文学翻译,不得不承认,其在各个翻译方向中属于冷门了。其实这不只是翻译领域,在整个中国的文化生态中,文学的重要性在这几十年间逐渐降低。遥想上世纪80年代,文学是中国人业余生活的主流,新华书店买外国名著的人能拍出上百米的长队,一本外国文学作品动辄销量几十万册。再加上十年动乱期间,一批有深厚文学底蕴的大家无法自由创作,只能把写作的理想投射到翻译中,也在无意中留下了大量经典的译作。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