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西山隐者不遇》
作者:邱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叩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作品注释】:
1、茅茨:茅屋。
2、扣关:敲门。僮仆:指书童。
3、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简陋。
4、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
5、钓秋水:到秋水潭垂钓。
6、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7、黾勉:勉力,尽力。仰止:仰望,仰慕。
8、“草色”二句:这是诗人经过观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写隐者居所的环境。
9、“及兹”二句:及兹,来此。契,惬意。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一本无此二句。
10、“虽无”二句:意谓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真理。
11、兴尽: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12、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一作“夫子”。
【作品韵译】:
西山顶上有一座小茅屋,寻访隐者直上三十里路。
轻扣宅门竟无开门童仆,窥看室内只有几案摆住。
主人不是驾着柴车外出,一定是垂钓在秋水之渚。
来得不巧不能与其见面,殷勤而来空留对他仰慕。
绿草刚刚受到新雨沐浴,松涛声声随风送进窗户。
来到这惬意幽静的绝景,我心耳荡涤无比的满足。
尽管没有宾主酬答之意,却能把清静的道理领悟。
兴尽才下山来乐在其中,何必要见到你这个隐者?
【作品评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写专程到山中去访隐者,竟然不遇。如此,本应叫人失望,惆怅。然而,诗借写“不遇”,却把隐者性格和生活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满足。
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 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自得其乐,大有君子风度。
【作者简介】:
丘为,唐代诗人。一作邱为。嘉兴(今属浙江)人。累举不第,归里苦读,至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初始登进士。与王维、刘长卿友善。曾官太子右庶子,致仕归,时年八十馀,继母健在,给俸禄之半,以孝称。年九十六,以寿终。其诗大抵为五言,多写田园风物。原有集,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