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水利专家郑国缘何背上“间谍”的黑锅

  • 作者: 梦回徽州
  • 发表于: 2015-09-01 22:34
  • 字数:4153
  • 人气:3179
  • 评论:2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公元前237年,秦国发生了叛乱,叛乱被铲平后开始清算,韩国人水工(在当时可没有水利专家一词)郑国被定为是奸细,原因是游说秦王召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修渠道引泾水向东灌溉农田,富国强民,其目的是想从经济上拖垮秦国,无力伐韩。此事还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秦王下“逐客令”,接着就是李斯上书《谏逐客书》。在这片著名的先秦散文里,李斯引经据典,详细地介绍了从秦国的历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等四处求贤请客卿,又怎样在客卿的辅助下一步步强盛和发达。最后抓住了秦王(始皇帝)预统天下的野心,强调逐客令只会损害秦国利益,间接帮助他国,使他国强大而成为争夺天下的对手。千百年来,这篇谏文成为传世名作,被认为言辞恳切、列举真实符合实际、分析清晰的典范。秦王被打动,不仅取消了逐客令,还让李斯当上廷尉,位列三公。如果将李斯后来的作为联系起来,这应该是李斯早有预谋的借梯爬高的成功事例。
     郑国,战国末年韩国(今河南中西部一带)人,著名水工。公元前246年主持秦国凿泾水修渠。施工中秦王发现郑国来秦是韩王的“疲秦”之计,怒而欲杀郑国。郑国辩解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洫志》)秦王认为有理,命他继续修渠,渠道终于建成。《史记•河渠书》载: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今陕西泾阳西北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为纪念郑国的功绩,时人遂名该渠为郑国渠。
     这条渠道的经行地区,经郦道元考证,在《水经注•沮水》中记称:“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邸瓠口,……渠渎东径宜秋城北,又东径中山南,……又东径舍车宫南绝冶谷水。郑渠故渎又东径?"嶭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径北原下,浊水注焉,自浊水以上,今无人。……又东历原径曲梁城北,又东径太上陵南原下,北屈径原东,与沮水合。……沮循郑渠,东径当道城南,……又东径莲芍县故城北,……又东径粟邑县故城北,……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以今地而言,大致流经泾阳、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等县。秦以后,此渠灌溉范围虽有缩小,但历代不绝,为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遥想在两千多年前,没有机械、现代化的测量工具,凭简陋的工具,从仲山(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长三百多里。平均比降0.46%。利用泾水含沙而有肥效的特点,用以灌溉,并冲压、降低耕土层中的盐咸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灌溉土地四万余顷(约110万亩)的大型灌区,在拥有大型机械设备、精密测量仪器的今天,建设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像孙叔敖修建安丰塘、水门塘这样的水库,可以靠人多力量大来解决,可长上百公里的渠道,地形地貌复杂,距离遥远,李冰、郑国等古代水利专家是怎样测量的?我发现,古代中国,有个有趣的现象,书籍不记载基层人民和工匠们从事的具体活动和工艺。万里长城、赵州桥那样的砌筑工艺,都江堰、郑国渠这样的水利工程是怎样测量选址的。
     郑国渠开历代引泾灌溉之先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作为主持此项工程的筹划设计者,郑国在施工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创造的“横绝”技术,使渠道跨过冶峪河、清河等大小河流,把其他径流流拦入渠中,增加了水源。他利用横向环流,巧妙地解决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表明他拥有较高的河流水文知识。据现代测量,郑国渠平均坡降为0.64%,也反映出他具有很高的测量技术水平,他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学家,其科学技术成就得到后世的一致公认,群众有“郑国千秋业,百世功在农”的诗句称颂他!
     可这样的专家,却被冠以“奸细”,有些不公。同时又庆幸残暴的秦始皇居然胸襟广阔,并没有以间谍之名处置郑国,还让他继续修建和完成这项被后代的大业。史书上没有记载郑国是怎样被发现是韩国的“卧底”的。
可我从联系历史,查找根据,这是一出阴谋。
     传说:战国末年,地处西部的秦国,势力日渐强大。秦王赢政为了实现他一统天下的宏图大略,大力发展农桑,壮大国力,并且请来了韩国水利工程师郑国,为秦修渠,引泾上原。韩桓惠王得知秦王意图后,命参军王昌改名于琪扮作哑巴跟随郑国,利用郑国修渠,企图把秦军拖上庞大的水利工程,使其无力东伐,进而灭之。秦王觉察后,怀疑郑国是奸细,又不愿放弃正在进行着的水利工程,便下嫁公主赵苑以监视郑国。就在韩王联络他国联军入关西进时,于琪为了拖住秦兵,毁了大坝并栽赃陷害郑国。在秦王即将处决郑国时,赵苑公主以死相谏,再加上于琪被擒,真相大白。秦王继续重用郑国,从而成就了他的宏图大业。
正史记载:公元前246年,韩国人郑国来到秦国,游说秦王修筑大型水利工程,“泾水引水灌溉至洛水”,秦王欣然接受。可是,在工程即将完工之际,秦国发生内乱,在镇压叛乱后:“廷尉府追查、审讯”。确认郑国是韩国“奸细”。就这样,伟大的水利专家背上了“间谍”黑锅。可后来即使成就了丰功伟绩,历代史书有何记载?
      这种悲哀,是我们民族的需要反思和借鉴的,我无欲于政治,只是提一点我的看法。真有不对,多加指教,一定改正。
      第一,郑国渠的修建,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可政治斗争,总有卑鄙政客丑陋作祟,他们只有踏着别人尸骨上爬的欲望,无视先进技术发展和人民的期盼,为所欲为(后来发展到赵高的指鹿为马)。“在镇压叛乱后,廷尉府追查、审讯”。郑国是在这样政治背景下被揪出“奸细”的。联想我们共和国那十年,“冤、假、错”能不发生吗?
      第二,利用于琪跟随郑国,毁坏大坝,这种说法,在中国历史上除了蒋中正为了抵御日寇延缓进入中原,也是三思而后行,炸开花园口黄河坝外,谁干过这种伤天害理的事,何况古人还那么迷信要遭天谴。再讲,一条渠道,即使扒开大堤,流量也不大,造成的损失不会太大,而且几十个流量会迅速汇集至地势较低的天然河道。造成大堤决口,是需要很多人力的,不可能一两个人长时间开挖(就如我现在从事的工作,视频监控如此发达,在渠道引水灌溉期还需要每天至少两次巡视)。所以真正的奸细是于琪,其原来就是参军,当联军杀入秦国时,他立马改变了身份,成为一个带兵的将领,才有可能召集人马在短时间内毁坏大堤。他被俘后,为了求生,提供假情报,因为他看到郑国渠给秦国带来的巨大利益,既想保命又想立功,还不能让郑国继续修建渠道造福秦国,故意说郑国是韩国的奸细。
      第三,事件发生后,看,谁最得利。我可以理解,能工巧匠在古代确实没有地位,任何一个政客就可以左右他的人生轨迹。
李斯,一个客卿,可我们不能小看这个人物,历史就在他手中改变方向,也是引导我们评价其前人物是非的关键因素主因。人物的活动不会孤立。李斯来到秦国是公元前237年,距郑国来秦国公元前246年近十年了,而且郑国渠(当时没有这种称谓)即将完工,工于心计的楚国人李斯来到秦国,他原本在楚就是干过小吏,但他不满足现状,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期盼有朝一日辉煌腾达。
      当时七雄逐鹿中原,互派间谍很正常,但在处理郑国的事件上,联系以上的记载,一直有一双无形的黑手在操控。郑国在主持修建渠道十年后,又在秦国正压了内乱、生擒了韩国将领于琪后才被发现是奸细。按照现代理论,该项目确实需要动用秦国的巨大经济来维持,为何在修建渠道的前几年时,那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阶段去怀疑这是“拖秦”之计,而是在渠道即将竣工之计才揪出郑国为奸细?原本韩王想派奸细于琪去秦国,可于琪却无法在人才济济的秦国受到重视,只好派遣水利专家郑国(当时也许秦王已经邀请了郑国),于琪做为跟班去卧底,一方面可以当间谍,另一方面可以监视郑国。可郑国做为一个科学家,他信奉是“科学是无界限的”,秦王给了他施展才华的天敌,可以造福万民,当然会竭尽全力去成就。因为,他在韩国,没有受到重视,而秦王当时广泛召集人才,特别是郑国这样的水利专家,在甘陕高原,有广袤土地,却因缺水,种粮无法保障,而秦国,连年征战,需要大量的军粮,当然需要郑国去兴修水利,解决耕地灌溉,确保粮食丰收,提供军粮。因此,秦王为了笼络郑国,给予了他很高的地位,也全力支持他的事业。不然,郑国渠这样大型水利工程在生产力落后的前秦,何以在十年左右修通?李斯,也是满腹才学,可秦王当时并不青睐于他。以他的个性是不甘寂寞的,他时刻都在把握机会,好让自己出人头地。同为客卿的郑国,享受到何等待遇,引起了他的嫉妒怒火。第一次让他崭露头角时机来了,刚好秦国发生内乱,韩赵联军入侵。秦国以雄厚的国力,平息了内乱,打败了联军,生擒韩国将领于琪。而于琪原是郑国的随从,现身份已明,而该将军却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为求生,可以不惜卖主,甚至诬陷。李斯,抓住小人的把柄,就从于琪身上打主意做文章,诬告郑国,他需要踩着郑国这样的名人肩膀才能爬的更快更高。同时他也揣摩清楚了秦王的心思,也分析了其他大臣的心理,一旦郑国成为“间谍”,客卿被逐是必然的,于是凭其才能早就写好了《谏逐客书》,然后自己在秦王面前风光一把,果然爱才的秦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李斯的圈套。李斯的个性从后来陷害韩非子、建议焚书、篡改秦始皇遗诏等可以看出,为了自己的腾达,是可以不择手段的。李斯的高明在《谏逐客书》可以略知一二:他不对郑国(在当时应该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吧)做任何评价,因为他知道,一旦提及郑国,就有两种可能,一是秦王将更加倚重郑国,自己的地位可能受到压制;另一种是秦王杀掉郑国,可渠道未完工,秦国百姓会痛恨李斯,过多的民怨也许会阻碍他的迁升。两种结果对自己都不利,他选择了沉默,因为他知道,确保自己地位是第一的。郑国以他的才能和伟绩会为自己辩解,秦王爱才,绝不会加害于他。最终他成功了,成了掌管秦国“公检法”的廷尉,这样可以后随心所欲的打击自己看不顺眼的人了,郑国成为打压之人,被冠以“奸细”。可李斯日益发达,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焚书这阴险一招主要是害怕别人记录了他的罪行而流传后世。才能超越他的师兄韩非子屈死狱中。纂改诏书,扶持胡亥登基,没想到,时刻惦记别人的人,背后也有人惦记,机关算尽,曾经的帮凶赵高,在感到自己地位受到威胁时,痛下杀手,一代阴谋家到头来还是身败名裂,落得腰斩。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