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茜,知名媒体人、社会评论家,作为一个横跨政治、商业与媒体界的女人,她有着独到的眼光、敏锐的观察、冷静的笔锋以及鲜明犀利的风格。近日,陈文茜推出新作《树,不在了》。在书中,她为我们解读房价、经济、教育、石油等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这个特立独行的女人,希望用一本书道尽社会的现实,引起共鸣,给人们一种幸福的选择。
这是一本写给年轻人的书。说是写给年轻人,倒不如说是写给对世界的情绪愈来愈重的人看的: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如何找到自己的幸福?
她告诉年轻人:十八岁的你是健康的,而世界的经济是生病的;十八岁,学学林语堂,爱你生长的地方,了解你受教的文化,但别被故乡拴住一切,勇敢地往前走,去更大的世界探索;十八岁,学学巴菲特,把童年的遗憾当做人生的历练,愈唠叨的妈愈能锻炼出冷静抗压的投资之神;十八岁,学学霍金,实时享受青春的美好,人生有太多不测,别尽苦恼华尔街发生什么事,抓住青春的尾巴,热爱你的生命,勇敢向前行。
其实,面对社会现状,焦虑是正常的,但永远沉浸在这种情绪里又有何用呢?不如像书中所写的那样,谢谢自己及时于三十岁时,勇敢、努力地寻梦。陈文茜在书中为年轻人指引前路的同时,也在呼吁:“我们想要告诉年轻人,不要在乎你现在一无所有,即使今日不免穷苦,也不要绝望。只要努力,希望将在路上。这些话语的前提是,我们必须给那些愿意努力的年轻人,一片看得到的天空。”
也许作为一个媒体人,陈文茜并不能改变什么,也不能拯救谁,更无法帮助你突破现实找到幸福,但是她会告诉你,现今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哪里有你看得见的天空。
最贫穷的事,莫过于怠慢错过了幸福
世界变了,向好或者向坏,人们各执一词。悲观主义者觉得这世界沦陷了,投机主义者却觉得淘金挖宝的时刻到了,年轻的我们一片迷茫。正如陈文茜在本书的自序《于是,他们不再信任》里所说,“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工作难寻”和“通货膨胀”,让我们面对世界而无力,空学一身本领而乏术。我们心里渐渐堆积起了信任缺失的尘埃,从而转化成了难言的愤怒。那愤怒在燃烧,烧掉了你、你、你,也将焚毁整个世界。
陈文茜变了,变好或者变坏,人们各执一词。如今的她,明显地像磨钝了角的钻石,收敛起年轻以及盛年时的霸气。她不再是李敖口中“以骂声置人于死地而后快的恶毒女人”,而是收起了骂声,提笔写下了本书的开篇《给十八岁以下的你》:“十八岁的你是健康的,而世界的经济是生病的……”
这本写给年轻人的书,仿佛是在平静地述说一个悲苦的噩梦,也好像在淡然地传递一只希望的火把。我们无从知晓世界的真相,我们所看到的永远是自己眼前一隅,不能平展,更无法纵伸。可陈文茜的视野是国际化的,是独到的,是清冽的,是温暖的,是让我们泪流满面的,她借用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的话告诉我们:“不用怀恨在心,低薪不是你的错……”如果说,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仍然有一个角落的繁华,那么现在大树已经不在了。
年轻人,要如何改变才得以在这个“以愤怒为名”的时代里安身立命?
首先,放下怨恨,别再对现状不满。陈文茜说,所谓的时代变化就是在重复历史,战争、通胀和失业都与过去一样,甚至连我们父母的爱都与过去一样。她在《爱一个孩子,有错吗?》里写道:“爱”变成“理智”的敌人,于是“逃避”的不只是下一代,还包括“逃避的上一代”。
其次,每个年轻人都要管理和修正自己的行为。“过去时代对不起你们,未来端视你们自己的毅力,别对不起自己。”开设“薰衣草森林”民宿的慧君、远渡重洋奔赴澳洲的彦子、奔波于钢筋水泥丛林间的宛如,陈文茜用这些带着青春汗水的例子告诉我们——最贫穷的事,莫过于怠慢错过了幸福。世界是打开的,困难对于所有人都一样,别萎缩于自己的角落,走出去,走过山,走过海,走出一片天地。
人生是一场孤独的长征,我们注定要“向前行”。历史每天都在刷新它的扉页,请“理智地叛逆”,这是陈文茜发自肺腑的声音。年轻的你们,听见了吗?(文|
夏丽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