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返回目录
选择字体: 宋体 楷体 黑体 微软雅黑
字号: A+ A-
颜色:
恢复默认
收藏该书

第36章  云南方言简介

云南话或者说云南方言,在中国的方言里可说是绝无仅有的“奇葩”方言了,比如“甩”“整”“板扎”“躲猫猫”“跳脚米线”“雀雀咪咪”“挨千刀的”“砍脑壳的”等;

 

再比如,“给有工夫,上该买孩子克”——别吓着,此句话的意思为“给有时间,上街买鞋子去”。

 

云南方言虽然土得掉渣,但也不能否认云南方言独特的趣味性。用云南话讲:“梅梅三三,太板扎啰。”。

 

书归正传。云南话分为云南方言和云南马普。

 

一、云南方言

 

关于云南方言的渊源、形成、语系,已经有不少这方面的论文、书籍,这里不作赘述,仅谈谈云南方言的几个显著特征。

 

(一)大众性。云南方言最大的特征是通俗易懂。在省内,云南方言虽然各民族、各地州甚至各县市都有细微差别,但差别主要在语调、语气方面,除少数子方言(毛巾:滇东叫“手斧子”,滇西叫“洗脸帕”;小姨子:滇东叫“姨老太”,滇西叫“小姨妹”;妻子:滇东叫“老妈妈”,滇西叫“老婆娘”),其他大致是统一的,比如:“街”叫“该”、“鞋子”叫“孩子”、“没有”叫“冇得”、“去哪里”叫“克哪里”,所以,不同子方言之间交流不成问题。在省外,云南方言属于西南官话语系,且与江淮官话有着千丝万缕关系,而西南官话总体上属于北方方言,加之西南官话内部方言非常接近,不像有些“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官话,所以,云南方言不仅在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区域交流不成问题,在全国大部分城市交流也基本没有问题,至少不至于鸡同鸭讲。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有个成语叫“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个成语原话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套狼特别费鞋),由于西南官话“鞋子”叫“孩子”,这个成语硬是生吞活剥的变成了“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是哪跟哪啊?可见,云南方言或者说西南官话的影响力有多大。

 

鲜为人知的是,西南官话在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第二特区(佤邦)也具有官方地位,是仅有的3个具有官方地位的汉语分支之一。多少让人有点意外。

 

如果说与云南一河之隔的佤邦使用西南官话让人意外的话,那么千里之外的江西有一处西南官话“方言岛”,就更让人费解了。

 

我们只知道土地有“飞地”,没想到语言居然也有“飞言”。西南官话飞越千山万水落在江西赣州形成西南官话“方言岛”:赣州城区、信丰县城及城郊部分农村都说西南官话。

 

认真挖掘,惊喜发现,西南官话这样的“飞言”例子居然还不少,湖北中部、广西北部、湖南南部这一带,也有西南官话“方言岛”。

 

这就不难理解“西南官话来自于湖广,而湖广人又来自于江西”了,不难解释云南方言的“大众性”了。其实,源头应该是历史上的中原汉语方言,正好西南官话又跟明代通用语比较接近。

 

当然,关于西南官话“差一票”成为普通话的小插曲也不得不提。

 

195510月,在全国“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普通话选择投票结果:第一名北京官话(52票),第二名西南官话(51票)。西南官话与获胜的北京官话仅差一票。

 

(二)趣味性。云南方言的第二个特征是“趣味无穷”。不否认,很多云南方言咋听上去有“土气”,甚至有些“粗蛮”味道,比如“甩”“整”“干饭”“挨千刀的”“砍脑壳的”等等,土得掉渣。但也不能否认云南方言独特的趣味性,比如:“板扎”“拐了”“躲猫猫”“跳脚米线”“雀雀咪咪”“梅梅三三”等等,已经全国流行。再比如称呼:爷爷叫“老爹”、叔叔叫“耶耶”、姑姑叫“娘娘”、媳妇叫“老妈妈”、小姨子叫“姨老太”,把本应该是同辈的姑姑、媳妇提升了一辈,而本应该是两辈的爷爷又降了一辈。更有甚者,把叔叔、小姨子一下升了两辈。全乱套了。

 

(三)民族性。云南方言与各地区受到民族语言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比如西双版纳、临沧、德宏汉语方言,在语调上与傣族话非常象;而丽江话,则依稀有纳西话的影子;大理的汉方言音调就很像白族话。整个云南方言总体与大西南官话在语调上的区别也是受了一些彝语的影响。

 

云南方言用以结尾的字几乎全是入声(古汉语四声之一,其声短促,一发即收),蜀、黔虽然也大部分类似使用,但远非云南方言普遍。通观三地方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究其原因,盖与云南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关系甚大。云南移民史的阶段性特点非常明显,不移民则已,一移民就是大规模移民。这一特点再加之交通不便,使方言相对稳定。再者,云南地处边疆,长期独立于中央王朝,早期方言已有相当的底气,不是随便就能同化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与内地方言交互沟通融合,最终形成了具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特征的云南方言。

 

三、云南马普

 

在云南,如果你说普通话口音不正,或者普通话夹杂方言味太浓,人家就会说你讲的是“马普”。

 

为什么叫马普?

 

细究“马普”的由来,源头在马街。昆明有个街道叫“马街”。过去,马街是商贾云集之地,每逢街天,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四面八方语言汇集于此。为方便交流,大家都尽量把方言“扭”成普通话。由于平时基本不说普通话,这一扭就扭出了别具特色的“马街普通话”,后来被广泛运用在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的云南人身上。

 

有趣的是,在外省人眼中,“马普”也是一种“云南方言”。更有趣的是,“板扎”“躲猫猫”已经成为全国“普通话”。

 

“马普”能成为“云南普通话”的代名词,是因为“马普”具有鲜明的云南方言特色和代表性。比如,“板扎”“卯得”“小米渣”“躲猫猫”“梅梅三三”“大口马牙”等最具云南方言特色的土话,都出自马街。别说外地人,就是云南人都调侃:“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马街人讲普通话。”

 

所以,“马普”既不是普通话,也不是云南方言,而是云南人讲的云南口音的普通话,或者是带普通话腔调的云南话。多少有点调侃味道。

 

昆明是个讲普通话较少、讲当地方言较多的城市。昆明人到了外地,或外地人到了昆明,“马普”是必不可少的交际语言。值得称道的一个现象是,无论北方南方,昆明人基本都能用“马普”和其他省市的人毫无隔阂地顺畅交流。这恰恰是“马普”的出众之处。因而,“马普”虽然夹杂着浓浓的方言味,但其语速适中、字音清晰,加之是一种“仿真”普通话,能够毫不费力地被外地人听懂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其中,语速适中、字音清晰是具备极强沟通能力的前提条件。倘若把其他省市一些语速较快的方言以仿普通话的形式说出来,未必能像“马普”一样容易听懂。

 

附:云南方言主要词汇

 

 

 

云南方言主要词汇

 

 

 

挝(zhuā):踢、踹

 

搌(zhǎn):轻轻地擦抹。

 

趱(zǎn): 挪开

 

垰(ka: 角落

 

脬(pao: 堆、块

 

泡(pao):虚浮

 

渳(mi: 小口喝

 

擤(xing: 擤鼻子

 

耙(pa: 熟透了

 

潽(pu: 溢出了

 

凶:聪明

 

拽:霸道

 

憨:老实

 

克:去

 

撒:跑

 

 

 

粑粑:饼

 

起码:至少

 

姜姜:刚才

 

拐了:不好了

 

梭了:溜号

 

背时:倒霉

 

卯得:没有

 

板扎:漂亮;赞许

 

辣操:勤快

 

滑刷:愉快

 

偶喉:完了

 

么到:以为

 

理麻:教训

 

上付:求你

 

包弹:指责

 

日脓:低能

 

日鼓:倔强

 

日操:训斥

 

装佯:掩饰

 

斗着:相遇

 

斗草:炫耀

 

戳气:讨厌

 

镯頭:手饰

 

白话:谎话

 

捧泡:恭维

 

摆白:吹牛

 

喳精:话多、小气

 

坚钢:困难、不容易

 

恐怕:可能;也许

 

哦呵:啊呀、可惜了

 

尅火:完蛋

 

老火:严重

 

给是:是不是

 

给去:去不去

 

尅吧:去吧

 

水人:骗人

 

逛该:逛街

 

孩子:鞋子

 

娃娃:孩子

 

香因:便宜

 

某嘛:不是

 

雀雀:悄悄

 

吼吼:看看

 

你阶:您

 

老表:远房亲戚

 

老爹:爷爷、老大爷

 

公公:爷爷

 

叔叔:耶耶

 

娘娘:姑姑

 

其善:蚯蚓

 

扯直:直接

 

扯白:撒谎

 

摆谱:摆架子例

 

楼瘦:寒酸

 

槽耐:厌恶、

 

务俗:讨厌

 

耐烦:不愿意

 

将将:刚刚

 

二气:不正常

 

豪丧:大哭

 

惯食:任由孩子胡作非为

 

算求:放弃

 

憨包:憨厚

 

狗逼:再见

 

岔巴:多嘴

 

狂造:骄傲

 

烂屎:坏女人

 

歪货:假的、伪劣、次品

 

傻冒:憨、土贼

 

癫东:糊涂

 

理麻:教训

 

偻馊:寒酸

 

刷麻:敷衍

 

岔巴:多嘴

 

向火:烤火

 

轱辘:轮胎

 

得螺:陀螺

 

条株:扫把

 

假巴:假如

 

咂烟:抽烟

 

改释:解释

 

老娃:乌鸦

 

亮蛋:光头

 

攒劲:给力

 

打失:丢失

 

夺潮:淋湿

 

狗逼:滚开

 

 

 

小米渣:娇小可爱

 

小姨妹:小姨子

 

大谱气:大概

 

日老气:生闷气

 

日脓包:憨傻

 

憨出出:老实

 

闷出出:不爱说话

 

发梦冲 :打瞌睡

 

姨老太:小姨子

 

老妈妈:妻子

 

爹老倌:爸爸

 

两耳屎:两耳光

 

皮条丑:习性差

 

占马门:占便宜

 

铆不脱:跑不掉

 

咋个整:怎么办

 

整哪样:干什么

 

甩米线:吃米线

 

手扶子:毛巾

 

白色子:好吃懒做

 

冲括子:吹牛

 

种脖子:吃饭

 

不耳他:不理他

 

改放孩:解放鞋

 

开黄枪:乱说话

 

老孔雀:自作多情

 

吃芒芒:吃饭

 

不有的:没有

 

睡喏喏:睡觉

 

太勺了:二气

 

太雀了:太坏了

 

太仙了:有趣

 

打湿了:丢东西

 

雀的很:搞笑

 

光溜溜:精光

 

整的成:要得

 

戳眼睛:讨人嫌

 

乱子壳:捣蛋

 

两剁脚:踢两脚

 

狗核的:狗日的

 

鬼火录:日气

 

皮骨录:唠叨

 

撇火药:憨、傻

 

 

 

滴滴不有:一点没有

 

蝶池马趴:赶路

 

拽皮时气:显摆

 

装样时气:装样子

 

小皮时气:吝啬

 

大皮拽拽:傲慢

 

大口马牙:口气大

 

乱皮麻麻:混乱

 

乱五乱六:颠三倒四

 

憨不碌出:笨傻

 

憨头日脑:笨蠢

 

憨皮雏雏:愚蠢

 

抖零壳颤:发抖

 

精头绿耳:鬼精灵

 

绿阴干瞎:很绿

 

圆步弄洞:非常园

 

归阴服法:服服帖帖

 

务里寡俗:务俗

 

梅梅三三:天哪,惊喜、惊讶

 

黑漆麻洞:光线黑

 

害里实怕:害怕

 

怪里古懂:奇怪

 

雀雀咪咪:悄无声息

 

日弄惯散:笨拙,散漫

 

日不笼耸:不精明

 

吊儿郎当:懒散

 

啰里八嗦:啰嗦

 

跟愣半倒:颠三倒四、不顺畅

 

疯天扩地:人很疯癫,举动奇怪

 

神头二五:做事没准,不考虑后果

 

二不挂五:不靠谱

 

二里时气:二气、不正经

 

雀神怪鸟:行为举止奇怪

 

跳脚嘛手:乱五乱六

 

死头干姜:死板,没有朝气

 

丧头失脸:没大没小

 

瞎迷倒眼:萎靡不振、无精打采

 

死眯洋眼:没有朝气

 

色迷倒眼:色眯眯

 

泡迷日眼:不实

 

鬼迷日眼:讨厌

 

鬼舞时气:装样

 

鬼扯十扯:乱说乱讲

 

鬼喊辣叫:大吼大叫

 

花嘛料嘴:甜言蜜语

 

聋汤灌水:小声嘀咕

 

跳脚米线:细棍子抽人

 

吃着菌了:发神经

 

吃得成伙食:厉害,整得成

 

你怕要日天:狂得没边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弾弦的地方读者互动

这书写的实在是太好了,我决定 打赏作品:

可用余额: M币
充值